台灣反服貿效應 面臨的幾個新問題

2014-04-01 12:07:36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反服貿學生號召數十萬黑衫軍上凱達格蘭大道示威,支持服貿的4000白衫軍也上街頭,民主比拚對決和平收場,算是台灣民主的勝利。馬英九總統已同意學生訴求,兩岸監督機制法制化,是學運一大勝利。但學生不認為政府已退讓,占領國會還不肯落幕。這場學運勢將拖緩日後兩岸交流步伐,甚至讓兩岸進入「沼澤區」;學運背後的分離自主意識,可能意味兩岸另一次攤牌的新危機正在醞釀,而北京如何看待和調整對台政策,攸關台海氣氛與形勢。
 
這場學運可能意味,馬英九執政六年來兩岸快速交流的步伐已中止。大陸讓利「以商圍政」「以經促統」策略,都被台灣民眾翻盤,逐漸行不通了。但就世界形勢看,時間並不站在台灣這一邊,愈拖延,台灣融入區域和全球經貿步調愈緩慢,競爭力愈低,綜合實力就愈弱。台灣想靠「人民力量」抗拒與大陸經濟整合和政治統合,這場抗爭可能成分水嶺。
 
而地緣政治和強權競爭格局,也不利台灣。烏克蘭案例暴露美國「重亞輕歐」失策,即「重返與再平衡亞洲」策略造成備多力分,歐巴馬總統日前談及干預敘利亞問題時坦言,「美國經歷十年兩場戰爭後,存在著(干預外國的)極限」,說明美國今後或須兼顧歐洲,相對影響亞洲布局,降低對東亞和台灣的關注和支持力道。台灣「拒中反統」意識如過度膨脹,主客觀優勢和籌碼都不多,將無異逼北京攤牌。
 
這場「太陽花」學運,和90年代「野百合」學運,同樣標誌台灣民主的里程碑。這樣說無關乎褒貶,而是客觀上,野百合反對「萬年國會」、主張廢除憲法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提政經改革時間表等,催生後來連串政治改革。太陽花學運則反映新世代恐懼和反抗大陸兼併,也反對馬政府融入大中華經濟圈的先經後政路線,即使反服貿和民進黨台獨路線刻意區隔,卻有潛在結合的可能,何況學運領袖多具綠營背景,有人還明白主張「台灣獨立」。
 
反服貿雖不能和台獨畫上等號,但情勢演變和醞釀,效應將漸與台獨殊途同歸,互為表裡。它想中止馬政府六年來的路線,用台灣人經濟生存權、生活自主權、新世代競爭力和台灣尊嚴、自主、不能投降等訴求作包裝,暗合台灣逾85%民眾贊成維持現狀的主流民意,卻可能成大陸收斂善意、軟硬兼逼台灣的分水嶺事件。
 
新問題已出現:一,大陸如何區隔看待反服貿和台獨意識?藍營顯然極力避免讓兩者掛鉤,北京卻不一定這樣看。「環球時報」已倡議服貿協議決不能重談讓步,大陸民眾驚訝對台讓步這麼多,卻換得學運反對的結果,可能影響和阻撓北京日後對台續施善意。
 
二、政治對決難免。反服貿和民進黨反交流、鎖國主張合流,台灣可能重演「緩統」和「緩獨」的政治對決。尤其馬政府被迫同意兩岸監督機制立法,等於設置交流「路障」,意味兩岸快速交流已成「過去式」。今後兩岸關係進展必然緩慢,社會動員頻繁,島內、兩岸都面臨新的攤牌。
 
三,台灣用民主和人民力量對抗大陸政經攻勢,能收效多少?學運除了「守護民主」和個別的仇中標語外,刻意淡化政治、強化跨黨派色彩,但背後意識形態各方心知肚明。「台灣民主」對抗「大陸集權」並不具優勢,大陸無論中共一黨專政或即使完成民主化,13億人都不可能同意台灣「拒中反統」。台灣「迷戀」民主,誤認民主手段可爭取國際支持,但經貿議題國際不太可能插手,台灣將進退不得。
 
四、台灣怕大陸競爭、唯恐大陸太大,交流最終必然吃掉台灣,這是集體心病。服貿協議往下拖,兩岸後續談判止步,骨牌效應最終受害的卻是台灣。軟性策略如果走不通,北京可能改弦易轍,台灣新世代公民運動證明北京建立「不可逆轉」的兩岸關係期望已落空。胡錦濤時代對台「軟的更軟」,「硬的更硬」並未出現,但時空已變,習近平作風不同於胡溫,學運是否逼北京「硬的」出手,台灣千萬別掉以輕心,逼自己攤牌。
 
馬英九記者會期盼「天佑台灣」,何其無奈和無力。但台灣不能靠天、也不能全靠美國,只能靠自己。僵局再持續是福是禍,答案不難推演。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