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結束訪歐 「醒獅論」寓意深

2014-04-03 11:17:26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日結束對比利時的國事訪問回國。從3月22日至4月1日,習近平先後訪問荷蘭、法國、德國、比利時,出席在荷蘭海牙舉行的核安全峰會,訪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和歐盟總部。這是歷任國家主席中最完整、高調的一次歐洲行程,仿如美國總統過去扮演的角色,對中國本身及充實中歐國家戰略夥伴內涵的意義,自不待言。 
 
習近平此行所到國家都獲極高規格接待,他的「伴手禮」,譬如對法國空中巴士的100億歐元購70架空巴,雖不到外界預期150架的一半,但總計180億歐元的各種採購,仍被視為「聖誕老人」,這是中國國力提升的佐證和籌碼。尤其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習近平發表「中國這頭獅子已醒了」的「醒獅論」,儘管大陸內部有讚有彈,褒貶不一,但習有備而來,選擇歐洲與美國拚搶中國市場關鍵時刻,有實有虛、虛實互用,標誌著中國國家定位、對國際局勢判斷及自我角色提升都已明確發生變化。 
 
習近平事先備好書面講話表示:「拿破崙說過,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當這頭睡獅醒來時,世界都會為之發抖。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隻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這段話,或可評斷中共當局揚棄鄧小平的「韜光養晦,絕不當頭」方針,宣示與美國的新型大國關係也包括「走出去」,開始分擔國際責任,在傳統上是美國「地盤」的歐洲與美國競爭。 
 
「醒獅論」的宣示符合當前中國國情和實力,也吻合習近平個人風格。史載曾任印度總督的英國著名外交家阿美士德於清嘉慶11年(1816年)受英王派遣,欲撬開中國商埠,受清廷冷遇,次年返英擬上書英王用武力敲開中國對外通商大門,途中經過大西洋中聖赫勒拿島,拜訪已在那裡被關押三年的昔日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討論他的「宏韜偉略」,不料拿破崙聽後不屑一顧地說「要同這個幅員廣大、物產豐富的帝國作戰是世上最大的蠢事」。拿破崙說,中國並不軟弱,它只不過是一隻睡眠中的獅子,「獅子睡著了連蒼蠅都敢落到牠的臉上叫幾聲」。但「中國一旦被驚醒,世界會為之發抖」。 
 
「中國是一頭睡著的獅子」的說法,迅速傳遍歐洲和世界。拿破崙料想不到的是,中國這頭獅子沉睡一個多世紀都沒甦醒,期間不僅被英、法、德等「八國聯軍」船堅砲利打破大門,還經歷日本軍國主義鐵蹄蹂躪,飽經滄桑屈辱。習近平借拿破崙的論斷比喻,底氣在中國已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球第一貿易大國、外匯存底居世界之首。背後也具多重涵義: 
 
首先,中國是獅子,且是塊頭很大的獅子,各國須正視和適應中國崛起。美歐向來期待中國在國際事務上做「負責任的大國」,胡溫執政十年未回應,習近平「接招」,宣示「中國已準備好了」。 
 
其次,西方列強別再幻想對中國予取予求,中國希望與列強平起平坐,與美國建立「新型大國關係」,與歐洲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鄧小平「韜光養晦,絕不當頭」外交方針奉行30年後,「醒獅論」結合「中國夢」,似為韜光養晦畫下句號。 
 
再次,習近平強調「和平、可親、文明」的獅子,試圖平息「中國威脅論」。他在德國借用德國大文豪歌德代表作《浮士德》,強調中國不是可怕的魔鬼「墨菲斯托」,不會攝取世界的靈魂,希望獲得西方共鳴。但國家的特質「強國必霸」,「和平、可親、文明」對中國的鄰國是立即檢驗,本屬猛獸、有利牙尖爪的獅子如何和平、可親?中國須盡速藉和平靈活的外交手腕,處理好島嶼主權爭議,才有說服力。 
 
最後一個深層涵義是「獅子就是獅子」,如被惹毛會咬人的,這是軟中帶硬。習近平上台後,連續兩年軍費大增,今年軍費達1320億美元,漲幅12.2%。對釣島主權立場趨硬、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不畏美國為菲律賓撐腰,在南海強勢作為,都有獅子色彩。他與普亭惺惺相惜,普亭強力吞併克里米亞,也引發中俄聯手的聯想。
 
習近平上位後這趟歐洲之旅,行程綿密、善用經貿籌碼,後續如何與美國和平競爭,讓我們等待「獅子之舞」。
 
关键词:寓意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