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阻全球暖化影響的迫切性
2014-04-06 11:01:13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全世界逾100國政府代表和科學家於日本東京集會,研商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最新調查報告。嗣在3月31日發表結論,提出警告:氣候變遷已經對全球各大洲造成廣泛的影響。除非將溫室氣體排放納入掌控,氣候變遷問題,可能急劇惡化。由於這項集會是聯合國氣候會議的衍生作業,因此新報告旨在強調未來趨向。希望各國採取行動以遏阻全球暖化、降低對經濟等層面的衝擊。並為預定2015年12月於法國巴黎簽署、2020年生效的聯合國新氣候公約暖身。因此相關各方應深入了解該會所提警告的用意,並切實做好踐履公約的準備。
在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的新調查報告審定之前,全世界人類社群近年已經深深領略到氣候變遷的失常和災害。姑不算較長久前的怪異氣候表現,從進入2014年以來,令大家瞠目的故事就沒有中斷過。如美國加州鬧乾旱,美南卻出現兩場雪災,新英格蘭地區的大雪更是降個不停,英國一直泡在水中,俄羅斯氣溫暖和使冬奧選手誇張到穿著短袖上場滑雪。影響動向的長波模式,左右著噴射氣流改變,使遊蕩的路徑變長、也更緩慢和彎曲。於是有了當今氣候極端變化,已成為常態,深不可測的說法。
新的氣候報告文本,出自於全世界相關資深科學家的調研考證,博採周諮、反覆辯難。對於氣候異變因果皆有根據,經審定後已成經典,是相關論述、活動、傳播的準據。新報告指出,氣候變遷將擴大本世紀的衝突、飢荒、洪災,且可將某些人群造成為「環境難民」而大遷移,使人聞之不寒而悚。實際上,現今人類和自然系統,已經可以感受到氣候變遷的衝擊。氣溫每升高攝氏1度影響即加劇,超過4度就會見到災難性後果。科學家已強調,氣候變遷不是遙遠的問題,而是正在發生的事。
東京氣候會議報告的深入陳述,認為全球暖化已激化對7個方面的衝擊,包括:全球經濟、糧食安全、沿海和低漥地區、人類健康、人類安全、淡水資源、獨特地貌等。其實亞洲由於區域內開發較遲,大多數都還是基礎設施不足甚至缺乏的地方,加上地理方面的缺點,所以不僅新調查報告說,受氣候暖化使海平面上升影響,本世紀結束前東南亞、東亞、和南亞有難以數計的居民要被迫搬離;另有國際研究也認為,全世界最怕天災的10國,有6國在亞洲,這些學術論證,千萬莫再以為是書生之見。
地球暖化演變成災,以至於釀出尾大不掉現象,並不是短期間的事情。從1979年首次召開世界氣候變化會議,發表宣言,要求全球各國政府對於可能不利於人類福祉的人為氣候變化,要有先見之明,及早採取預防措施。到2013年11月23日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在波蘭首都華沙達成共識,訂2015年12月於巴黎簽署新的氣候公約,以接替將延效屆滿的「京都議定書」,執行遏阻地球暖化使命。先後36年間,圍繞著和地球永續經營關係如此重大的議題,竟然一事無成,真是若有憾焉。
但是氣候變遷趨於更加惡化,暖化嚴重的後果勢必禍延世世代代人類子孫和全球生物。所以動員一切可用力量進行實際作為,減少衝擊的工作,還是得做下去的。「京都議定書」自始至終,耗去不知多少人力、物力,卻讓溫室效應的負面影響愈變愈大,是國際大型會議「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能行」的典型。新的聯合國氣候公約推動的程序,雖然也有一波三折的紀錄,為避免破局連公約的約束力都給降低了。但我們還是願見其一脈相承,一步一步走下去,否則會應驗「死無葬身之地」那句俗諺。
泰國所承受氣候變異所造成的多次損失,相關各方面想來記憶還深刻。2012年的洪澇死人800以上,復原預算110億美元,重大的犧牲總該留下一些教訓。對於新氣候公約雖可寄予希望,但依據經驗法則,還是以自求多福為優先,從建設基礎設施做起,切莫再鬆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