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學運反思民主的長處和弱點

2014-04-08 11:17:12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太陽花學運占領立法院已堂堂跨越三周,尚無落幕跡象。經過21天朝野政治角力,與各界見仁見智的辯論,凸顯爭議的主要重點,彼此反覆討論都無法說服對方,也缺乏妥協方案。但經過這次「準民主革命」的實情操演,正反論述的養分,應該提煉台灣民主,鑄造出更成熟的制度。政治實踐不但促進台灣改進,更重要的,可為中國大陸各界呈現一個文化相似的民主政治體制的痛苦轉型,提供一個利益攸關、又有一定客觀距離、可冷靜觀察真實民主憲政演進的實例,作為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的借鏡。
 
反服貿協議衝撞台灣民主建制,能號召50萬人上街,讓許多大陸人頗吃驚。他們想不到馬英九上台大力推動與中國大陸改善往來,居然帶來台灣巨大民意反彈。中國大陸智庫把它形容成「反中、反開放、反全球化、反民主」的運動。但其實從台灣角度看,並不全然如此。
 
反服貿把台灣壓抑已久的許多複雜民意,一起衝爆出來。近年來,台灣日子並不好過,民怨積累很深。台灣人對政治菁英和體制整體不滿。首先是憤恨馬英九政府無能無感。其次對兩岸關係台灣「被統一」的走向,普遍感到不安。再次則是對整體全球化經濟競爭力不足的疑懼,大學畢業生起薪22K(2.2萬台幣,約合730美元)、高房價、新世代絕望、教改失敗,導致大學生缺乏競爭力等,都是普遍感受。可是為甚麼現有民主體制無效無能,產生不出足以信賴的領袖,也提不出解決集體焦慮的辦法呢?
 
台灣人對民主政治帶有過高期待,以為有了民主,就可以找出所有解決政治難題的辦法。民主政治能解決重大社會爭議的功能有一定前提。必須社會已有近乎70%的穩固群體認同感,對剩下30%政策層面有不同意見,願意選輸認輸,下次還有轉敗為勝的機會。如果這種基本共識基礎不穩,等於在不穩的地基上建築房屋,即使房屋造得美輪美奐,也容易倒塌。台灣經過五次總統大選,兩次政黨輪替,台灣人民自我認同已建立起來,制度也成形了。多次民調顯示,自認為台灣人,不自認是中國人的比例超過半數以上,越年輕一代越不認同中國。
 
可是對如何維持與中國大陸的政治、經濟距離,以策安全,台灣卻仍然沒有足夠社會共識。大多數民眾理智上知道,台獨之路走不通,但情感上也不願接受與大陸統一,因此對大陸政府的讓利,充滿猜疑和恐懼。
 
服貿協議是自由貿易的經濟政策議題和國際通例。台灣對紐西蘭或新加坡簽服貿協議不牽扯兩岸認同共識的焦慮,民眾並不在乎其細節。但一碰到大陸,集體焦慮感就爆發。台灣人知道大陸要的是兩岸最後統一,而台灣多數人不想統一,希望找到繞開避過大陸的國際自由貿易管道,才是上上大吉,可是理智上又知道很難找得到。民進黨部分政客們已知道不能過分「逢中必反」,可是他們也擋不過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學運世代和黨內台獨基本教義派。受民進黨帶領從社運中成長的新一代,行動能力非凡,能充分運用網路社交媒體,可是缺乏冷靜思考能力,自信過強,如果最後像1989年大陸天安門學運領袖一樣,不知掌握機會退場,可能就要壞大事。
 
從台灣民主轉型角度看學運得失,首先,應讚揚青年們關心國事的熱情。其次,認清促進島內對兩岸政策達成社會共識的重要。沒有島內互信,政府很難建立與大陸談判的互信架構。再次,沒有達成共識下,政府不能強推兩岸經濟政策議題。因為即使淺層次政策問題也會被無限上綱,最後甚麼都談不成,反而增加島內彼此的誤解和誤判。最後,需要提高台灣人民對民主程序正義和實質正義的同等重視。
 
一個缺乏民主程序尊嚴,只追求自認實質正義的民主,很容易如脫韁野馬,民粹壓倒民主。目前學運領袖號召提出的全民審議民主,仍只是一種理想。多數台灣人民對全球化競爭的必要性應該很清楚,缺乏競爭力的島國,沒有前途可言。台灣應在這個認知基礎上,討論提升民主的品質。有了正常的民主,才能商定與大陸周旋和妥協的方案和結果。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