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運落幕 兩岸關係遲滯難免

2014-04-10 10:12:32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持續三星期的台灣反黑箱服貿「太陽花學運」,學生宣布10日將撤出占領的立法院議場,可望平和落幕。這場包裹著「拒中反統」意識的群眾運動,最大影響應是啟動兩岸監督的法制化。將來兩岸經濟性談判,或任何政治接觸談判,都須先有公民參與、後送國會審查,談判前底線完全公開,而談判後的協議如被立法機關駁回否決,幾乎將寸步難行,進展遲滯;即便將來有兩岸最終前途的決定時刻,台方必然走上全民公投之路,影響兩岸關係走向深遠。 
 
這個機制也意味台灣立法建立「民意盾牌」,任何政黨即使多數執政,未來都無權代表台灣與對岸談判,政府行政權被立法權壓制,兩岸關係走向完全聽任「民意」決定;這個民意是朝野拉鋸、民粹當道,或街頭對決,可能難免都有亂局。而大陸將面對更棘手的台灣新局,除非能爭取台灣絕多數甚至「全部」民心,否則兩岸關係難再往前推進。自此,台灣「民主機制」對抗大陸「強權吸納」的新局已成形。 
 
這場學運從「反黑箱作業」的程序正義出發,轉變為反服貿、反馬英九政策、反兩岸融合等訴求,可視為年輕世代對台灣近年生存空間受壓縮,或對馬政府迫於經濟現實,逐步讓台灣整合進中國經濟圈的集體不安情緒的總爆發。50萬人上街頭、年輕世代廣泛響應,即使學運領袖和媒體都避言背後有「台獨」意識,代之以台灣自主、擔憂與大陸融合、想掙脫對大陸經濟依賴、不在乎讓利,只想維持「小確幸」(微小而確實的幸福)等內涵,卻難否認它帶著盲衝成分。這也是繼90年代「野百合學運」影響修憲後,另一次影響台灣和兩岸走勢的群眾運動里程碑。 
 
這次學運的主導思維覆蓋很廣,與逾八成民意支持的「兩岸維持現狀」部分重疊,訴求也淡化獨派慣用的省籍分野、歷史仇恨、台灣人當家作主等色彩。即使個別學生掛著「馬英九、支那畜」等標語,但學運主調是更廣泛包容、也更人性的反全球化、反貧富差距拉大和社會不平等的訴求,爭取到更多理解同情。無論對它持正負面看法,都難否定它具有新意。
 
就民主層面,學運喚醒公眾意識,關注國民黨路線可能帶給台灣前途的影響,和年輕人對未來的迷惘憂慮。對民進黨,即使學運領袖是蔡英文青年團成員,整個活動卻讓民進黨更邊緣化,「尾巴搖狗」效應明顯,見天王們一起坐在學生群眾中,妄圖收割學運成果,被少數學生噓回,委實可笑又可悲。但未來兩股力量的結合仍難排除,猶待後續觀察。 
 
台灣新世代展現關心前途的純真熱情,不希望見台灣沉淪,出發點是正面的。但就像文化部長龍應台所言,其思維卻是矛盾、薄弱、不全面、沒想透的。既自稱捍衛民主,卻破壞民主賴以維持的法治;批評服貿不符程序正義,但霸占國會、以一己之意代表「全民」,要民選總統聽其指揮,都屬違反程序正義的荒謬矛盾之舉。更重要的,服貿協議既被視為「木馬屠城」,但如何繞過大陸而融入世界經濟體系,讓台灣有足夠養分維持民主和繁榮?台灣又如何抗拒舉世互簽自貿協議的市場融合潮流?學生們有熱情、無答案。 
 
馬政府應允兩岸監督機制立法,無論被迫或順勢,實際上與馬宣示的政治談判三前提(國家需要、民意支持和國會監督)吻合。它將逆轉兩岸談判遊戲規則,意味今後談判前,台方須先訴諸公聽、向國會簡報底線,談判結果還須交付審查,可能駁回重談。全球那個國家有這樣的對外談判機制?反覆爭議、步調遲滯,正是一些人想要的結果,但時機並非站在台灣這一邊。 
 
北京面對遲滯、寸步難行的兩岸關係時代已到來。兩岸最終即使有政治統合契機,但須經台灣全體住民公投複決已難免。這種易獲國際認同的機制,其結果可能變統獨公投,學運將催生這個機制。北京「重藍輕綠」已完全行不通,台灣新世代的中國疏離感,與香港新世代一樣難應對,兩岸面臨更複雜的新棋局;台灣仿如登上高空的走鋼索者,而北京如何評估和應對,習近平被稱為「知台派」,是選擇觀望,舉胡蘿蔔或大棒,對台灣都是新考驗。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