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大國新角力 兩防長罵陣交鋒
2014-04-11 10:22:11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美國國防部長海格訪問中國,「友好」訪問竟成雙方言詞交鋒、互不相讓的口水戰旅程。海格宣示對領土主權問題不選邊,又說與日、菲簽有協防條約,美方有全面履行條約規定的義務,非常矛盾;中國國防部長常萬全、中央軍委副主席范長龍不甘示弱,質疑美國為日本撐腰打氣,「中國人民很不滿意」,表達軍方態度。「友好」訪問出現幾近「罵陣」式對話,恐怕美蘇冷戰對抗時代也少見。
習近平去年6月與歐巴馬加州莊園峰會,提出中美建立「新型大國關係」,顯示中國「在乎」美國,希望得到美國的認同支持,「太平洋夠大,可以容得下中美兩國」;中國更希望避開大國崛起的「修昔底德定律」,即一個大國崛起擴張其影響力時,必然挑戰另一既存強國,因此發生戰爭,決定新的權力秩序。北京的新型大國關係核心內涵就是承認中國崛起、中美平起平坐共管亞洲,但美國不想承認。
近一年來,大國關係磨合充滿挫折。美國自認軍事實力仍是中國望塵莫及,怎可能從「老大」地位變成與中國平起平坐?何況從朝核問題延宕、東海空識區設置、中美軍艦南海對峙、歐習會後北京聲明扭曲華府對台藏問題談話,樣樣讓美方一肚子不樂。反觀中方,安倍釣島國有化、美方默許日本放寬武器出口,菲律賓一艘破船仁愛礁坐底宣示主權,甚至近日美國眾院通過售台灣四艘派里級導彈巡防艦、重申「台灣關係法」重要性,北京認為樣樣都是中國「核心利益」,美國顯然衝著中國作對唱反調。
很多人同意,美國國勢和國際影響力在走下坡,能否振衰起蔽還在未定之天。對利比亞、埃及政局回應無力,與歐盟坐視俄國併吞烏克蘭的克里米亞,經濟制裁效果有限,美國威信盡失,盟國憂懼重重。「失之東歐,收之東亞」,海格在歐巴馬下旬訪日韓馬菲四國前為美國「唱黑臉」,贏取盟國信心,更是美國期中選舉年對內不得不有的政治姿態,導致他言詞犀利,態度強硬。
海格在日本重申「美日安保條約」適用釣島,暗指中國「不能四處重畫邊界,依靠武力、威逼和恫嚇侵犯他國領土完整和主權」「想改變(釣島)現狀」。依中國人習慣,為客之道進主人家作客前,很忌諱客人不客氣批評主人。海格如想替歐巴馬在中東和歐洲的軟弱尋求彌補,卻犯了中國民族主義和民間大忌,尤其暗示將武力協助日本保護釣島,更與所有中國人期待美國「管好日本」背道而馳。
事實上,華府對主權爭議不採立場,卻又引「安保條約」挺日本,很難自圓其說。美國該做的是讓日本停下來,中日擱置釣島爭議,重回日本「國有化」前的現狀,問題留待未來以外交手段解決。但美國因實力走弱,需要喘息休養,借助盟國抗衡中國,刻意放手讓日菲充當「馬前卒」便屬必要。挺日菲的強硬發言正是美國對利比亞、烏克蘭失利,想挽回東亞盟國信心的舉動,也為歐巴馬亞洲行作鋪墊。
細究美方其實並未完全放縱日本為所欲為,譬如日前強迫日本交運還300公斤武器級的鈽,防日本製造核彈,華府並非全無警覺。只是華府想維持超強地位,希望中國仍聽任美方支配,讓華府來仲裁中日菲間的主權紛爭,美國的大國身段自然不喜歡中國挑戰。解放軍將領明言,美國扼制中國的手段、效果已大不如前,非常刺激和嘲諷美國,也頗有高估自己、低估對手的自信和傲氣。美國的確難再有意願、也沒有財政實力再打另一場仗,尤其如果是中國這樣的對手。但論軍事實力和科技,中國起碼還有20至30年甚至更大的差距,是不爭的事實,只是中國也一樣無法示弱。
美中表面態度都強硬,但似都屬內政需要的政治姿態和操作。海格成為首位參觀遼寧艦的外國人,並赴北京國防大學演講,兩軍交流朝軍事部分透明化邁進,減少彼此誤判的風險,具正面意義。但現在雙方摩擦多半發生在各自定義的「核心利益」領域,很難妥協退讓,使美中潛藏衝突的危機仍高,這正是歐巴馬、習近平該早日尋求妥協和化解的不利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