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危機急轉為美國大選主議題

2014-04-12 11:22:20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烏克蘭危機繼續升高,普亭總統不以收復克里米亞半島回歸俄國為滿足,乘勝追擊,重兵陳邊界,威脅東烏克蘭工業三省,要求烏克蘭修憲聯邦化,削弱中央權威,讓各區高度自治,以切斷倒向西歐的可能,把烏克蘭重新納入俄國勢力範圍,實現歐亞聯盟帝國之夢。烏克蘭事件的直接影響,把美國年底期中選舉和2016年總統大選的政治辯論,從國內經濟急遽拉向複雜的國際局勢,以及美國應對的外交政策。
 
普亭以恢復帝俄霸業自任,利用能源市場利得,激起俄國民族主義,凝聚民心,進行大國博弈,帶頭反對美國獨霸。21世紀經濟快速全球化,世界權力格局已嚴重分散化,歐美不再享有過去的絕對優勢。應付19世紀式的普亭主義新冷戰挑戰,西方必須認清鬥爭的長期、艱鉅和複雜性,烏克蘭只是開端。只有西方齊心重振北約軍力,復甦歐美經濟,共同承擔巨大經濟犧牲,才有克服普亭主義的希望。
 
二戰之後冷戰勃興,美國總統責任一直是保護國家安全,應付國際危機為主。領導全球的外交責任,長期成為美國選民最關心,也能決定大選勝負的議題。直到冷戰結束,美國獨霸天下,民心始轉以國內經濟決定大選結果。1991年老布希總統波斯灣戰爭大勝,一度享有90% 民意支持,可是第二年敗給年輕又沒有國際經驗的柯林頓,原因是「問題就在經濟,笨蛋!」(柯林頓之語)
 
2000年大選,小布希險勝,新保守主義當道,本來打算調整戰略,因應即將崛起的中國。可是九一一恐襲爆發,美國轉而一切以反恐優先。布希投入反恐為名的兩場中東戰爭,深陷泥沼,給中國和俄國休養生息十年,壯大國力的好時機。2008年大選,選民關心重點本來是如何結束伊拉克戰爭。可是當年9月爆發「李曼兄弟」破產,金融海嘯平地而起,使美國政治大轉向。歐巴馬挽救金融危機、復甦經濟大衰退成為最高政治要求,從此結束國外戰爭,縮小介入國際糾葛,成為美國朝野共同支持的主調。
 
有兩個事件見證美國在國際局勢中主導角色的變化。一,2009年歐巴馬新政府上台,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首先走訪中國,姿態極低,不談人權,表示不能惹惱最大債主,救經濟第一。而中國開出的四萬億(兆)人民幣刺激經濟的大手筆,震驚世界,顯示中美經濟相互地位轉變,今非昔比。二,2009年底在瑞典召開全球應對地球暖化會議,中國領銜各開發中國家,集體向美國嗆聲,讓美國認識中國崛起的威脅。2010年柯林頓提倡「重返亞洲」戰略,美國認識東亞地緣經濟重要,需奪回領導權,找出對付中國的有效辦法,成為美國最重要的國家戰略。
 
這幾天,國防部長海格在東京、北京與中國國防部長公開互嗆,歐巴馬即將訪東亞,鼓動促成「群狼合擊中國」戰略,是美國的戰略設計。美國現實主義戰略學者指出,美國不該把力量浪費在烏克蘭身上,與俄國周旋,因為中國才是美國的最大敵人。換言之,很多人期待烏克蘭危機會使美國轉向歐洲,因此減輕對中國的壓力,為中國再贏取另外幾年黃金空檔的期望,看來已落空。
 
普亭被西方推翻利比亞強人格達費(卡札菲)刺激,決心重作馮婦,再任總統。俄國堅拒西方擺布,普亭在敘利亞化武事件,成功利用歐巴馬的軟弱和舉棋不定,扭轉俄國在中東弱勢,鞏固敘利亞阿塞德政權地位。現在普亭與美國撕破了臉,宣布賣給伊朗第二座核電反應器,以色列一定氣瘋了。與伊朗核武談判是影響美國未來中東大局的大事,普亭攪局會讓美國窮於應付。
 
總之,烏克蘭事件爆發,象徵美國面對東亞、中東、歐洲和俄國的挑戰空前尖銳,日益嚴峻,高發的國際危機將挑戰美國地位。民主黨、共和黨有意角逐大位的重量級選手,紛紛提出外交政策主張。民主黨最具分量的希拉蕊有豐富國際經驗,但國務卿任內政績平平,又在歐巴馬領導下,恐怕是包袱,而非資產。而海格對中國強硬,作客時倒嗆主人,也說明大選年立場軟不得。除了「歐記健保」等內政議題外,美國因俄、中的挑戰刺激,對外議題快速急轉為主要政策焦點,大家走著瞧。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