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論壇落幕迄今 後續趨勢落差大

2014-04-23 10:54:13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今年博鰲亞洲論壇已於4月8至11日舉行完畢,本屆年會以「亞洲的新未來:尋找和釋放新的發展動力」為主題,圍繞改革、創新、可持續發展三大主線,共設置68場多種形式的分會、餐會等活動,參加人數近3000人,是歷年規模最大。今年更特別的是,適逢中國領導階層換屆,企業界人士也想藉出席博鰲論壇機會,對中國新政府及其政策有更多了解。
 
另外,本屆年會也是論壇成立十多年來,首次把議題範圍從經濟與社會發展領域,擴展到地區政治與安全領域,因此年會也將中美關係、網絡安全及南海等納入論壇議題。不過,媒體似乎仍較關注中國的經濟及政策動向。就此議題,除了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開幕演講中提及「我們不會為經濟一時波動而採取短期的強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中長期的健康發展,努力實現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外,論壇副理事長曾培炎在年會的「亞洲經濟展望2014:對話博鰲亞洲論壇理事」分論壇上也特別表示,中國經濟進入換檔期,未來五年實現7%至8%的經濟增長沒有問題,當前判斷房地產「拐點」為時過早,但個別地區有房地產泡沫的潛在風險。
 
就在博鰲論壇結束後,中國陸續出現的經濟數據,卻頻頻令人跌破眼鏡,包括:繼2月出口大減18.1%,降幅創下金融海嘯以來紀錄後,3月出口再度呈現年減6.6%,遠不如預期的年增4.8%;貨幣供給M2第一季年增率創13年最低;3月FDI再次出現14個月來首度負成長;而許多地產商也陸續傳出資不抵債的現象。總總現象,恐怕比起博鰲時的發言描述更為嚴峻。
 
博鰲論壇除了交換、研討經濟訊息外,還有一項重要功能便是國際人際關係的交流及互動,本次有許多值得觀察的政要會面,包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緬甸總統吳登盛在論壇會前會面、中國特邀澳洲等五個跨太平洋夥伴協定談判國代表等,都可嗅出區域合作間的競合作為。
 
總體看,似乎媒體仍較注意中日及台海兩岸經貿的互動。日本前首相、也是博鰲亞洲論壇理事長福田康夫雖然也出席論壇,並與習近平會面,但由於福田與安倍晉三的對中態度本不相同,因此,不能代表任何意義。
 
但是博鰲論壇後,卻陸續傳出中日關係和緩的訊息,包括:中日海軍高級將領可能於中國青島舉行的西太平洋海軍論壇第14屆年會進行會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會見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的兒子胡德平;日本東京都新任知事(安倍支持者)應邀於4月底訪問北京;中國在釣魚島海域附近巡邏的海警船的巡邏頻率也持續減少等,是否意味中日關係正在出現微妙變化?
 
除了中日關係外,另一受注目焦點便是台灣前副總統蕭萬長也率團參加論壇,並與李克強會面。在台灣學生太陽花學運退場、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未能在立法院順利過關之際,李克強在會面中強調「對台灣優先」的立場,「在兩岸經濟合作中照顧台灣同胞的利益,在對外開放的時候先一步對台灣開放,或對台灣開放的幅度更大一些」,同時其也提及「兩岸進一步擴大經濟合作、促進經濟融合,也有利於為台灣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創造更好的條件。」
 
不過,我們卻在後續的國台辦記者會,看到另一面中國大陸對台灣的強硬態度,似乎表達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沒有重新談判的空間,這不僅完全抵銷中國領導人在博鰲論壇上表達的善意,也顯示中國制式官僚體制仍以單方面思維,來理解台灣人民的需求及想法,當然也再次令人懷疑,中國領導人每每所謂對台善意發言,與官僚體制的所作所為真的相符?
 
總之,今年博鰲論壇的討論內容或彈性想像,與之後發展趨勢落差不能說不大,倘若未來博鰲論壇只在乎形式、人數多寡,但對實質內容只流於表面,那麼,博鰲論壇將只是場作秀的大拜拜,重要性及功能也將越來越趨弱化。
 
关键词:落差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