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機遇將棕櫚油產業導入現代化

2014-05-04 11:14:18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繼今年的春季乾旱後,全球主要棕櫚油生產國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等地,可能再將因聖嬰現象,於5月底迎來另一波旱情,造成棕櫚油價格上漲。事實上,3月馬來西亞商品交易所報年棕櫚油價格,已觸及2012年9月以來的高點。正如同太平洋海岸加州出現數10年最嚴重旱災,畜牧業被迫外移,墊高飼養成本終難免於價格波動。類似這類因氣候影響價錢,對經貿有不利後果,尤其棕櫚油是東南亞地區具特殊地位的原物料。但價格是產品經營的重要事項,妥為維護平穩,深入檢討是否合理,適當處置也甚是重要,可視為是一種可善用的機遇。
 
全世界對於南洋棕櫚油的渴求,近年一直是印尼、大馬和泰國追求穩定經濟發展的因素。棕櫚油產業每年不但替產油國賺進數百億美金, 更創造上百萬個工作機會,減低失業率、安定社會秩序,對於奠立穩固成長基礎的貢獻可觀。自從東南亞國家聯盟─中國(1 0 + 1)自由貿易區建立, 免除了關稅, 使棕櫚油的主要出口國,可以更合理價格,向市場快速成長的中國輸出原物料,使各經濟體的農戶和銷售系統都受到嘉惠,所以在處理價格問題時,應該有完善的考慮。
 
歐美的經貿運作不善,加上金融禿鷹不斷對開發中國家施以欺凌、國際市場秩序紊亂。近年動盪的環境,把以往視為「次級品」的原物料重要性提高。於是棕櫚油變成了世界上最便宜的可食用油,可用於烹調、製作食品、加入嬰兒配方奶粉、洋芋片加工;另又可轉變為生質燃料、界面活性劑、化妝品、發展棕櫚油深加工基地等。發展中國家相關產業,努力開拓棕櫚油的使用範圍、擴大其運作項目。使棕櫚油的附屬價值因而大幅增加,對使用產品項目愈為重要,維護其永續成長就變成了一種使命。
 
由於多方面的應用效應,所謂「棕櫚油經濟」也告逐步形成,國際上對這項南洋原物料愈來愈重視。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中國在需求的增加上最是明顯。在2009至2010年的一年之間,合計占了全世界棕櫚油消費的35%,以此為基期,消費比率維持著平穩增長。印尼是生產棕櫚油最多的國家,據2010至2011年的統計,一年為全球供應約48%的棕櫚油,賺進約200億美元的外匯,為印尼創造約400萬至600萬個工作機會,撐起農村地區約3,600萬人生計。對主要棕櫚油生產國而言,這項土特產在現階段是進入現代化經營的緊要關頭,不容疏忽了任何改善。
 
但是,從國際觀點,南洋各經濟體似乎還沒有全面照顧好棕櫚油產業,雖收到了不少好處,但對棕櫚油生產的負面影響,並沒有遏止或加以排除,譬如:印尼油農在大片土地上燒芭,產生嚴重霾害,以致新加坡、汶萊、馬來西亞、泰國的城市,受到不好的影響,造成居民有罹患呼吸道系統疾病的可能性,難免經濟損失。亞洲開發銀行曾估計,印尼霾害在1997-1998兩年間,就對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造成約93億美元損失。同時衝擊觀光、交通與農業,所承擔社會虛耗實在偏高,問題存在已久,無謂損失破壞經營成本,要及早消除。
 
聖嬰現象可能帶來另波旱災,激發油價高揚,影響棕櫚油國際價格,自然是要非常關心。不過油價升沉起伏,自有調節機制,所承擔的後果,無論盈虧,都該扛起。一般尤其擔心的是,每當油價因市場或災害因素下跌時,多半是由油農擔當。而國際供需失衡造成棕櫚油價攀升,既得利益集團往往扮演投機倒把角色,加料炒作,牟取暴利,甚至將盈利全盤端走,形成極端不公不義的結果,令人氣結。為激勵油農士氣,理性分配油價更是改善的重點。
 
因此,今年棕櫚油價格波動呼之欲出的時候,我們盼望政府權責機構持積極態度,加強監督管理,使公權力先求發揮功能,規範價格。到適當時機,再做全盤檢討,舉凡火耕、用地、環保、銷售、市場經營,都納入改善項目,逐步完成棕櫚產銷現代化,給世人一新耳目。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