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中國 亞洲版「北約」會出現嗎?
2014-05-07 17:29:18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美國與菲律賓5日展開規模最大的年度「肩並肩聯合軍事演習」,菲國外交部長表示,演習是為處理「具侵略性鄰國」的挑戰。同日,越南外交部抗議中國在其經濟海域探勘石油。亞洲風雲變化無常,歐巴馬總統亞洲行前後,亞洲版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NATO) 會出現嗎?全球學界與媒體討論得沸沸揚揚。但成立亞洲版的北約那麼容易嗎?如果目的是要對付中國,會不會治絲益棼?
美國外交關係學會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派翠克 (Stewart Patrick) 指出,儘管歐巴馬推動再平衡亞洲政策,但美國卻因三理由不可能支持亞洲版的北約:一,美國在亞洲的區域夥伴團結性不足;二,美國著眼於雙邊與臨時安全安排的利益;三,本區各國擔心不見容於中國,不會加入。
然而,「外交家」 (The Diplomat) 雜誌助理編輯凱克 (Zachary Keck) 撰文反駁,北約形成之初,美法、英法、法德之間同樣存在諸多矛盾,最後還是成立北約。雖然美國不願受到集體安全組織束縛,對目前美日、美韓、美澳、美紐、美菲等雙邊聯盟與美台、美星、美越等臨時安全安排滿意;但只要中國像冷戰初期的蘇聯對美國與西歐形成的威脅夠大,美國就可能回心轉意。至若本區各國擔心不見容於中國,確實是大問題。但如果中國攻打釣島或台灣,美國與多數國家應會盡快成立亞洲版北約,以應對來自中國的立即而明顯威脅。
從美國官員、前官員、智庫學者談話中,可意識到美國未決定是否成立亞洲版的集體安全組織,但歐巴馬卻在強化與亞洲盟邦的軍事聯盟。外交關係學會亞洲研究主任易明 (Elizabeth Economy) 指出,歐巴馬亞洲行主要目的就是加強美日、美韓、美菲軍事合作,以因應中國在東海與南海的軍事擴張。
美國亞太助卿羅素 (Daniel Russel) 2月5日在眾院外委會聽證指出,中國在南海的作為不符合國際法。前白宮國安會亞太資深主任貝德 (Jeffrey Bader) 在布魯金斯研究院刊物撰文,主張美國應向台北交涉要求放棄南海11段線,顯然想藉此破壞中國在南海九段線主張的法源。隨後,喬治城大學教授沙特 (Robert Sutter) 與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葛來儀 (Bonnie Glaser) 也撰文呼應,後者文章刊登於世界日報「世界論壇」。一時之間,媒體紛紛猜測華府是否向台北施壓,要求台灣在美中之間表態。
攻勢現實主義大師、芝加哥大學政治系教授米爾謝邁爾 (John Mearsheimer) 指出,愈來愈多證據顯示,印度、日、俄等大國,及韓、越、星等中小型國家擔心中國崛起,在思考如何圍堵。最後他們一定會加入美國主導的聯盟體系以遏制中國,就像冷戰時期英、法、德、義、日及中國都加入美國主導的反蘇聯盟一樣。
不過,成立亞洲版北約阻礙也多。首先,美國在亞洲盟國或夥伴不是鐵板一塊。美日安保聯盟是最堅強聯盟,但本世紀之交曾出現「日本第一」、「脫美入亞」與「脫美入中」等呼聲,而華府對東京也不那麼放心,從美國阻止日本自行研發戰機可見一斑。南韓因應北韓挑釁已自顧不暇,從最近船難事件應變能力,很難期望首爾能在亞洲版集體安全組織盡多大力量。澳洲國土遼闊,但美國鼓勵多年仍不願進入亞洲核心地區,似顯示政治意願不足。盟國尚且如此,印度、越、星等夥伴就更不可靠了。
其次,冷戰時期由於東西兩大集團經濟各自獨立,不相為謀;蘇聯主導的華沙集團與美國主導的北約組織對峙,數十年極少往來。冷戰結束逾20年,全球經濟已進入相互依存時代,2008年爆發金融海嘯,儘管禍源是美國,但中國亦不得不購買美國公債,只因美國經濟與市場崩盤,中國產品亦無出路。今天絕多數東盟國家經貿仰賴中國,印度、日、俄、韓與中國經貿往來密切,美國想在經貿上要求盟邦畫清界限,恐怕不易。
成立亞洲版北約顯得具敵意,絕非易事。美國自然傾向藉雙邊軍事聯盟或與夥伴間臨時性安全安排代替類似北約的組織。這方面發展值得中國警惕,而美國也大可不必逼台灣就南海11段線表態,否則中華民國憲法修訂將引發「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台獨」等系列爭議,反而破壞台海兩岸已維持六年的和平穩定局面,對美中台三方都不利。
关键词:針對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