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華暴動 印證兩岸的利益共同體
2014-05-17 10:36:27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越南因南海主權與中國起爭端,政府默許勞工示威,竟演變成排華砸廠搶掠的暴動,台海兩岸都有人死亡或受傷,台商損失更大。中國外長王毅已和越南副總理兼外長范平明緊急通話,表達強烈譴責和抗議;台北也向越方交涉,要求保障台商安全。整個事件發展,無論南海主權或保護僑民、暴動後續求償等,都把政治猶存隔閡的兩岸推向同一立場和處境,印證今後爭議再發生時,兩岸同胞的利害關係休戚與共,兩岸政府須合作面對。
這起近年最大的外國排華暴動,可分很多層面看。事件也折射中國崛起後,國力輻射和主權主張,已帶給周邊國家壓力和反彈。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與中共系出同源、同屬共黨執政,且越南曾受中國長期軍經援助,如今卻敵視中國最烈,足見中國帶給鄰邦的感受,不同於自身的認知。
從國家形象看,「中國的周遭除了巴基斯坦、緬甸外,沒有真心的朋友」固屬誇大,領土和主權也不能因友誼而妥協,但北京急於展示中國肌肉的布局,挑戰將愈見增加,並非藉美國策動,用以牽制中國崛起就可推托。如何用更軟硬適中、進退有度的策略,降低鄰國對「中華古老帝國」重返的憂懼,已成中國崛起和對外關係的新挑戰。
對台商而言,大陸崛起既是機會和籌碼,卻也能變包袱,被拖累或間接受害。排華暴動受害的200多家台商,部分是1990年代李登輝主政時,為避免台商「西進」大陸,導致台灣經濟過度依賴大陸,響應「南向政策」赴越南的投資者。這些想「避開」中國,卻反因「反中國」暴動付出代價的商人,畢生心血付之一炬。是造化弄人或政經判斷出錯,近2300家越南台商只能概括承受,這是地狹人稠、發展受限的台灣工商界共同的苦和痛。
從歷史和主權的法理看,兩岸政府最終或須牽手維護南海權益。歷史上,兩個政府都主張南海九段線(即U型線)是中國固有疆土海域,擁有無可爭議的主權。中華民國政府1947年宣布九段線為領海,公諸國際,目前事實上駐軍太平島,但極力想置身中國與南海諸國和美國的爭議之外。
北京對南海立場強硬,主要有三項法理硬根據:一,1933年,丹麥與挪威就東格陵蘭島主權爭端訴諸國際法庭,最終丹麥勝訴,主因在挪威外長曾向丹麥公使表示,不反對丹麥對格陵蘭的主權要求。這個案例體現國際法的「禁止反言」(反悔)原則,言既出口,駟馬難追。
二,越南政府歷來外交照會,包括1958年越南總理范文同給中國總理周恩來信函、聲明,或越南報刊、官方地圖,均承認西沙和南沙群島屬中國。其後越南出爾反爾,違反「禁止反言」原則。1974年中越海戰後,越南敗戰,中國繼續統治該海域迄今。
三,中國已批准和加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但2006年宣布不接受強制仲裁。亦即,即使今年3月底,菲律賓向國際仲裁法庭提交中國主張南海的U型線,違反海洋法公約,但最終國際法庭如裁決菲方勝訴,對中國已無約束力。
這些國際法法源,是北京主張南海主權,並安置鑽油平台的強力依據。未來有關南海主權的國際商議和解決,自然不應排除台灣參與。而排華暴動台商直接受害,更旁證大陸、台灣的「二分法」,在外人面前意義不大,並非台北外交部印贈「我是台灣人,我來自台灣」越文貼紙就可區分和解決,李登輝評「憨(笨傻之意)成這樣」有其道理。
外國排華歷史源遠流長,從70年代印尼、馬來西亞殺戮華人,1998年印尼再度排華暴動,難以根絕。中國資本輸出和僑商正快速增加,母國的作為和華僑命運聯繫將更緊密,而即使兩岸政治分歧仍在,台商、台僑都難脫中國因素的影響。
習近平上台以來常強調「兩岸一家親」,應從政治喊話和情感訴求,落實到真正的保僑護僑作為。越南經濟仰賴中國,北京對河內當局的政治影響力大,軍事實力更凌駕越南甚多。北京既已向越南政府強力表態,就該貫徹同時為陸商、也為台商討回公道,爭取全額賠償。希望越南暴動對兩岸政府能有新啟發,將來商討建立互助機制,排除楚河漢界分野,落實保護海外僑商和僑民。
关键词: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