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之爭多敗俱傷 中台美越難有贏家
2014-05-20 10:48:40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越南的「反中國」示威,5月18日的大遊行在中方施壓、越方節制下,未展開即收場,有驚無險。但中越邊境的緊張氣氛並未消弭,中方陳兵邊界、並大規模撤僑,予人戰爭山雨欲來的氣息,反成警告越南的壓力。這場博弈中國在自己的西沙領海布設鑽油平台即將成事實,越南是默認或繼續挑釁,美方將難有作為;目前各方呈「多敗俱傷」局面,如果最後爆發戰爭,可能更難有贏家。
中國的鑽油之舉,被美國指責「挑釁」,河內在華府撐腰下,雖不敢挑戰解放軍海軍實力,卻縱容暴民「反中」示威,對中國廠商放火殺人與打砸搶,台、港、星、日商都遭池魚之殃。雖然越南政府已對台灣表達深切遺憾和道歉,並答應賠償台商損失,但爭端使南海情勢愈趨複雜,隨時將再出現摩擦火花。
北京可能不解,南海地區多個國家都透過鑽油平台鑽油,美國卻不分青紅皂白單挑中國,抨擊中方動作具「挑釁」性。從北京角度看,美國在釣魚台列島(日稱尖閣群島)宣稱與主權無涉,卻堅持美日安保條約第五條適用如出一轍。美國在東海、南海作為常以對主權問題不持立場,實際上卻對盟邦與夥伴左右偏袒。這種作法不僅難以「公道伯」地位為亞太國家排難解紛,「公親變事主」(仲裁者變當事方)更無法取信爭議各方。
中越摩擦迄今,受傷最重的應是越南。全球主要媒體都將「反中」示威歸罪越南政府默許甚至鼓勵,河內難辭其咎。美國前亞太助卿坎貝爾(Kurt Campbell) 2013年底訪問台北時,曾盛讚越南推動經貿自由化的努力令人感動。但「反中」示威燒殺砸搶破壞後,河內多年來建立的改革信譽破產,也讓近年推動經貿自由化努力盡付東流。未來不僅外商投資將裹足不前,影響所及,越南對外貿易總額將不免下滑。
由於越南同時是「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 (RCEP) 的成員國,其經貿自由化能力恐將受TPP成員國,與有意成為第二波談判對象國家嚴重質疑,可能影響TPP談判進程,連帶使RCEP 的地位受負面影響。而越南即使對中國不滿,但卻未必敢擺脫或避免中國經貿影響力。軍事上,越南近年擴充軍備,成俄國重要武器進口國,但顯然仍不敢挑戰中國。這次北京警告與施壓河內,東盟國家無一聲援越南,顯示越南未必敢投奔美日陣營。
至於中國,這次與越南爭鋒,北京採取內外有別策略,可用「對內低調」與「對外強勢」概括。對內盡量低調,並未發動或允許反越示威遊行,顯示北京無意擴大事端,以免中國同時與日本、菲律賓、越南為敵,造成「四面楚歌」印象。對外,解放軍總參謀長房峰輝與美軍參謀首長聯席會主席鄧普西15日在五角大廈會談後記者會,強調「這個井一定要打成」「一些國家在藉機占便宜、挑釁、鬧事」「我們不惹事、不怕事、不鬧事」,非常強硬。但大陸與香港媒體,特別是網路批評中國會抗議,從不敢亮劍,讓北京領導層備感壓力。
台商在越南「反中」示威中受池魚之殃,且是城門失火中災情最慘重的池魚。台北透過管道強烈要求河內對台商損失道歉和賠償,越方終於道歉,但求償過程很冗長,最後賠償多少,是虛與委蛇或說到做到,還須日後證實。
由上觀之,中越海上主權之爭已成「多敗俱傷」,越南形象、實質利益都重傷,達到「警告」中國的目的微乎其微。示威為大陸、台灣與美國帶來不同程度傷害。中國如何說服國際社會,與其他國家在西沙、南沙海域的權利之爭,不是中國違反和平原則展示肌肉「欺侮」鄰國,外交努力和說服都有不小待改善空間;而如何降低鄰邦疑慮,避免更多國家一面倒向美國懷抱,挑戰不小。
台灣在台商從越南狼狽不堪逃回驚魂甫定後,大企業未來何去何從,政府如何保護,與台灣產業空洞化、失業率居高不下的矛盾,前程讓人疑慮重重。最後,美國確保盟國與夥伴安全雖義不容辭,但華府在亞洲爭議事件漸失中立,言詞做法難以說服外國人,如何再擔任平衡者與仲裁者角色,並非單靠軍力即可奏功;如何修正「再平衡亞洲」失去平衡,是華府的一大挑戰。
关键词:中越之爭多敗俱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