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痛社會 需要理解與承擔的勇氣

2014-05-26 10:39:22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烏魯木齊與台北上星期都充滿悲傷,許多無辜小市民在最平常的生活場域,市場和車站遭到無情攻擊,失去了生命。社會的驚愕與憤怒可以想見,但台海兩岸對不同性質的恐怖事件,回應卻天差地別,也說明兩岸的社會內蘊截然不同。
 
新疆恐怖爆炸攻擊和台北大學生捷運車廂砍人,有不同動機,恐怖行徑則一致。台北的「獨狼恐怖分子」,雖有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畸型潛因,卻無明顯政治或社會意識形態動機。新疆則是預謀策劃連續恐襲的一環,是恐怖組織有意識地挑戰北京當局施壓,企圖激起民族對立與驚恐,達成其政治目的。對新疆恐襲,《人民日報》社論說:「零容忍鏟除恐暴分子」,要對「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極端主義」零容忍,「露頭就打,絕不姑息」。大陸各地言論都充斥著「出拳」「打一場硬仗」、「嚴懲恐暴分子」、「絕無妥協」等語言,鼓動群眾與「少數暴恐分子」切割,像切毒瘤似地將「不知死活的亡命歹徒」消滅。
 
台北捷運濫殺媒體則有截然不同反應。《聯合報》次日頭條新聞是「正面力量?找回熟悉的北捷,劉軒號召勇敢搭捷運」。大學生發起「相信台北搭捷運」運動,民眾主動到事發的江子翠捷運站獻花,各界呼籲勿將兇手鄭捷妖魔化或標籤化。
 
聯合報社論說,要「珍惜搭捷運的互信與從容」。鄭捷就讀的東海大學也發公開信,要師生共同承受「兇手之校」罵名,但「鄭捷是東海的家人,不能和鄭捷切割」「要把這件事當做生命教育」,對身旁同學能「多走一步,多看一眼,多聊一句」。東海學生並發起黃絲帶活動,師生為受害者祈禱,相互擁抱。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對新疆爆炸案批示,「迅速偵破案件,從嚴懲處暴恐分子」;「全面加?社會面巡控和重點部位防控,嚴防發生連鎖反應。對暴恐活動和恐怖分子必須警鐘長鳴、重拳出擊、持續保持嚴打高壓態勢,全力?護社會穩定。」
 
馬英九總統舉行記者會,除譴責暴力外,說詞是「因為黑暗,我們才更加看到人性的光芒」,「台灣引以為傲的就是人民的正直與善良,即使身處危難,互不相識,也是如此,這是台灣最可貴資產」,「大家必須彼此扶持,守望相助,這才是真正的台灣」,「政府會與國人共同努力,把台灣正向力量找回來」。
 
這些文章與談話不是作文或演講比賽,而是兩岸社會性格的寫實反應。面對近似的悲劇與傷痛,兩岸社會一剛一柔,一打擊一擁抱;大陸要「警鐘長鳴,重拳出擊」,台灣則「多聲關懷,減少憾事」;中共是「不信老子治不了你」的硬漢氣魄,台北社會則相信「不放棄頑石能點頭」的慈悲心腸。弔詭的是,硬漢的話中聽得出控不住局面的深層恐懼;軟語的深處卻是承擔市民理性選擇的勇氣與自信。不同信仰有不同回應,也是社會發展過程的必然。
 
台灣70年代美麗島事件,全台也曾大搜捕逃亡的「恐怖分子」施明德等人,政府用語或報刊輿論,都類似今天大陸的「重懲」、「打擊」、「維安」。但經過歷史洗鍊與社會反省、發展,台灣由一黨專制走進兩黨輪替民主社會,成就今天對人性理智選擇的信心,和承受「不良分子」破壞的勇氣,步入有人道關懷的公民社會。統獨偶爾還在喧囂,但危難時刻,台灣良善力量能成為政府後盾,不讓文明社會的驕傲,毀在一個失控年輕人的莽撞中。
 
反觀大陸如今富可冠世界,霸可讓美俄憂懼,社會隱藏未爆彈卻一個個引爆。習近平巡視新疆,引用兵法教戰,狠話硬話難嚇倒恐暴分子;遇事仍一貫強調肅殺嚴打,不易深入反思,是甚麼因素造成激進分子瘋狂行為。當權者也缺乏勇氣承認,治理新疆有缺陷,維漢民族矛盾深,「漢化政策」對維族人有威脅。僅要求維族學生「學好漢語好找工作」不足也不對。難理解異己就難擁抱仇人,而認錯和檢討需要更大的承擔與勇氣。
 
大陸急速發展,貧富懸殊加劇,社會矛盾升高,靠強國夢已難解決所有問題。只有當局學習理解、承擔,當「敵人」也能成家人時,傷痛在撫慰中消弭,和諧社會才可能出現。
 
关键词:傷痛社會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