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失控崩解 歐巴馬一籌莫展
2014-06-13 14:11:29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伊拉克局勢急劇惡化。人口兩百萬的第二大城市北部重鎮摩蘇爾市10日經過四天激戰,在極端教派「伊拉克與黎凡特伊斯蘭國」(ISIL)精銳聖戰部隊的攻擊下,政府軍棄甲潛逃,全面崩潰,50萬民眾逃難。而士氣高昂的進攻軍隊11日繼續拿下石油重鎮提克里特市。首都巴格達震驚,伊拉克馬里基政府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這不但是美軍2011年底全部撤出伊拉克後的最嚴峻危機,也是美國伊拉克政策的巨大失敗。
ISIL是凱達組織衍生出來的一個分支,擁有強大武裝實力,控制敘利亞東部和伊拉克中西地區的廣泛地區,目標是在伊拉克和敘利亞建立一個極端教派組織控制的國家。美國國務院憂心忡忡表示,ISIL威脅的不僅是伊拉克,而是整個中東地區。
歐巴馬總統最近外交連連出事,屋漏偏逢連夜雨。他一直宣稱,賓拉丹的凱達組織頭頭們多被斬首,組織土崩瓦解。阿富汗局勢也已經扭轉,2016年美軍即可全部撤出。可是迎面而來的消息,首先是他為營救被神學士(塔利班)俘虜的陸軍中士柏道,同意交換五名被美國關押最危險的恐佈分子,飽受國會和共和黨攻擊;巴基斯坦的神學士組織接連攻擊喀拉蚩機場;阿富汗五名美軍則被友軍軍機誤炸身亡。此時伊拉克局勢急轉直下,更是雪上加霜。
其實,美國在中東的整個局面都異常困頓。歐巴馬上台之初就明白表態,盼能拔脫中東兩個戰爭泥沼,把戰略重心移轉到亞太去。雖然他極力避免繼續捲入中東紛擾,可是美國仍是左右中東情勢的主要外來力量,想輕身逐漸淡出,亦不可得。
利比亞和敘利亞局面的不斷惡化,最能看出美國力不從心的難處。阿拉伯之春短暫的民主希望很快被整個中東深刻無解的各種宗派、部落仇恨取代了。桑尼教派和什葉教派的分裂有千年背景,演變至今已主導中東國際政治經緯。阿拉伯世俗化現代國家的虛浮外表,一經戰火考驗,社會擠壓,無法凝聚國人對國家忠誠。美國武力強行介入中東的最大受益者反而是伊朗。伊朗勢力首次從波斯灣一直達到地中海東邊黎巴嫩。
布希總統發動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本來要從根消滅剷除窩藏仇美的伊斯蘭教極端恐佈組織的土壤。十多年來耗盡國力和民心,不但徒勞無功,反而把躲在阿富汗山窩的凱達組織,送到敘利亞和伊拉克兩河流域的阿拉伯心臟區域。
「伊拉克與黎凡特伊斯蘭國」前身是伊拉克凱達組織,受賓拉丹號召成立,2006-07年伊拉克內戰,大顯身手,教義極端,殘忍無比。布希增兵三萬,勸說桑尼溫和派與伊拉克什葉派政府合作,共同剿滅。該組織逃入敘利亞,利用敘利亞內戰,重振聲勢,以建立伊斯蘭教哈里發政權為號召,恢復傳統嚴酷宗教法,建立回教歷史上的敘利亞和伊拉克為國家領土。他們極端激進的宗教信仰,吸引許多歐洲和高加索地區穆斯林加入,軍力至少一萬五千人,驍勇善戰,以敘利亞東部為基礎,成立政府,來往敘利亞、伊拉克如入無人之境。
因敘利亞的阿塞德政府站穩腳跟,選舉連任。ISIL東向發展,兩年半來不斷攻擊伊拉克政府控制下的桑尼派地區。在法魯賈地區,與伊拉克政府軍激戰數月,頑強不退,取得石油資源。而馬里基主持的中央政府極端什葉派鬥性太強,排斥桑尼派和庫德族,使得桑尼派被迫向ISIL靠攏。馬里基希望美國能夠提供武器,但是伊拉克部隊潰散,大批美國武器淪入恐佈組織之手。美國必須慎重,馬里基也只好更依靠伊朗。
伊拉克危殆,什葉教派教主已經號召教徒衛教聖戰。惡化局面向外擴散。ISIL可能打不垮巴格達政府,但是可以侵犯約旦,威脅目前唯一繁榮的庫德族控制地區。美國面對整體糜爛的阿拉伯大局,不想介入,可是又不能不介入。否則恐佈極端主義宗教信仰建立的國家比賓拉丹在阿富汗更危險。
美國以絕對優勢軍力反恐,十年無成,躲避介入敘利亞,反而造就更凶殘、更有滲透力的伊拉克與黎凡特伊斯蘭國勢力上升,使伊朗伺機坐大。坐困愁城的歐巴馬要從中東抽身,勢難如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