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白皮書與台灣共識

2014-06-15 11:51:25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大陸國務院日前發表「一國兩制香港白皮書」,強調「一國兩制是一個完整的概念」,「一國是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香港是國家不可分離的部分,是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區域」。「香港的高度自治權不是完全的自治,也不是分權,是中央授予的地方事務管理權。」「高度自治權的限度在於中央授予多少權力,香港特別行政區就享有多少權力,不存在「剩餘權力」」。
 
白皮書一出,香港輿論譁然。前香港政務司長陳方安生擔心中央政府有意收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及高度自治的方針,違反《中英聯合聲明》及《基本法》的承諾。明明說好「馬照跑,舞照跳,50年不變」,才20年不到,香港已強烈感受到「祖國熱情擁抱」的壓力。
 
一般相信,白皮書的發表,是針對6月22日的「占領中環」行動,也是對香港普選爭議畫線設框。占中行動發起人陳健民認為,白皮書是「一國」壓倒「兩制」,高姿態的主權宣示只會令香港市民反感。
 
香港信報創辦人林行止說,如此一來,不僅香港對台灣的示範作用盡失,且成為台灣的反面教材,在統一問題上,台灣必然越走越遠。
 
當港人赴街頭抗議白皮書的同時,大陸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在例行記者會上被詢及台南市長賴清德訪滬時關於「台灣前途應由台灣2300萬人決定」的談話,她的回應是:「任何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須由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共同決定。」
 
這其實是北京官方的標準答案,但居然把一向吵鬧爭鬥的台灣政客全部打到一塊去,異口同聲說:「台灣前途應由台灣2300萬人民決定。」這項陳述成為不折不扣的「台灣共識」,成為台灣政治兩岸論述的新標竿。從香港到台灣,隱約可見北京收緊政策的硬姿態,顯出高層面對兩地社會發展「離心離德」的焦慮。可以說,越是不得港台兩地民心,越有失控危機時,北京就越是喜歡祭出白皮書或硬談話,升高「一國」的調子,使兩地越朝「兩制」的極端挪移。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2000年2月「一個中國原則與台灣問題」白皮書,明白表達「台獨沒有出路,台灣問題不能無限期拖延」,企圖影響台灣選民的投票意向,過了一個月,民進黨陳水扁當選了。雖然,不能說白皮書催化了反效果,至少結果絕不符合中共當局的主觀期待。
 
同樣的,此刻對香港發表白皮書,究竟會把香港市民嚇得不敢上街或催化港人參與占中,答案是相當明顯的。每次白皮書中都會警告「外部勢力干預中國內政」,或許並非完全無據,然當局若只會把所有的反彈抗議簡單歸因於「外部勢力」,就不可能掌握港人或台灣人的民心轉變。
 
30年前「一國兩制」出台是為了解決「台灣問題」,安撫台灣民心。當時鄧小平表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兩制是可以允許的,他們不要破壞大陸的制度,我們也不要破壞他那個制度」。
 
當年國力猷待提升的中共領導人能有這麼大的胸襟氣魄,制定大政策,許下大承諾,讓香港平穩回歸,維持一定自由氛圍,台灣與大陸也因深度交流而連繫更密,兩地對大陸的依賴也越來越深。時移勢遷,新的領導班子若沒有爭取兩地民心的信心,以為強力打壓可克竟全功,只會造成港台反對勢力的串連與呼應,更加深大陸與兩地人民的誤解。
 
所幸,除了官方「黑臉」聲明外,大陸當局還能有務實思維,面對「分裂勢力」可能挑戰,學習認識港台真正民心所在,爭取真正「愛國力量」的結合。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不因兩岸低迷關係現狀推遲訪台,決主攻「中南部」,拜訪民進黨最高公職高雄市長陳菊,甚至要到義守大學和學生座談。這些行程都勢必會面對台灣多元聲音的直接衝擊,張志軍顯然是「準備好了」,要直接面對台灣民意,理解台灣民心。此行能否「以柔克剛」,轉化反對力量,端視張的政治智慧,但這些作為肯定比八股老調有效。
 
硬文件畫出了底線,可以靠軟交流來化除誤會。國台辦前副主任孫亞夫能拜訪老台獨辜寬敏,抽起「兄弟菸」,爭取對中國理解,還有什麼不能碰,不能談?也唯有如此,才可能真正有「實踐一國兩制精神」的機會。
 
关键词:白皮香港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