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程預警雷達爭議看台灣戰略角色

2014-06-17 10:43:00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一年來美中間對峙不斷,過去台灣是兩國衝突的焦點,現在卻有著被邊緣化的危機,但事實上,台灣在亞太還是有其戰略價值,最近在華府引發爭議的長程預警雷達,正是台灣的戰略優勢。 
 
台北外交部研設會主委介文汲6月初拜會華盛頓時報時,討論的焦點是已經運作一年的新竹樂山長程預警雷達。目前世界上同類型預警雷達僅有三座,美國以超過13億美元的價錢售予台灣,號稱有5000公里的偵測範圍,遠及新疆,並能夠在3000公里內追蹤一個高爾夫球大小的目標,可同時偵測超過1000個目標,並僅需0.67秒進行分析,其目的就是要監測大陸的導彈。
 
按照介文汲的說法,馬政府設置雷達偵測站,擴大台灣長程預警雷達系統,並堅定支持納入美國反飛彈體系的芻議,因為這不僅對美國有益,對台灣也有益。 
 
然而,華盛頓時報引述介文汲的另一番談話指出,馬政府面臨龐大壓力,台灣內部有反對聲音,不希望花大錢偵測中國境內「非針對台灣而針對其他國家的飛彈」。他表示,若美國願出售戰機或潛艦等武器來增強台灣傳統防衛能力,更能得到台灣民眾支持。
 
這項報導引發敏感猜測:台北當局是否在大陸與內部政治壓力下不願配合美國?尤其是,「針對其他國家」指的就是以美國為目標的大陸長程導彈。
 
美國正積極推動在東亞布建地區飛彈防禦系統,在五角大廈協助下,日本將建立兩座X波段的預警雷達,菲律賓也將設置一座,南韓雖然想設立自己的飛彈防禦系統,但最後還是會整合入美日韓三方的飛彈防禦體系。東亞整體導彈防禦系統如缺了台灣,將不可思議,也有莫大的影響。
 
此事發展至今,有兩個面向需要進一步思考,其一是,台灣在美國亞太戰略中,要扮演甚麼角色;其二是,在美中爭霸中,台灣的最佳利益在哪裡?
 
美國的亞太大戰略是「重返亞洲」,但其中有虛有實。實的部分是意願,面對崛起的中國,美國必須維持主導亞太安全事務的地位,以保衛自己的利益,並安撫亞太各國;虛的部分則是,美國在阿富汗撤軍之後,已無心無力派兵海外,轉向要求亞太各國分攤軍費。日本最為明顯,只要美國支持安倍提出的「集體自衛權」,日本承諾馬上軍援東南亞。 
 
華盛頓時報向來與美國軍方關係密切,據台北軍方解讀,華府正試圖運用官方與民間輿論力量,促使馬政府再編列預算增購一座長程預警雷達,以求東亞飛彈防禦網的完備,但台北明確回覆目前無力再負擔第二座。 
 
美國現在擺明了沒錢沒人,希望亞太國家能夠在美國設計的架構下,自行採購美國軍備,飛彈防禦如此,未來P3C反潛機全數運抵台灣成軍後,美國也會期待台灣能與日本、美國之間密切分工合作,監控大陸潛艦進出第一島鏈。 
 
美中之間,台灣要如何選邊?日本與菲律賓已做出明確選擇,南韓還在思考自己的最佳利益,台灣呢? 
 
日前施明德與蘇起等人提出大一中架構的第五項原則「不得與任何國家簽訂不利於另一方的軍事攻防協定」,其實就是想打預防針,免得被迫面對中美爭霸帶來的抉擇難題。 
 
他們提出的是另外一種型式的「芬蘭化」。在冷戰期間,芬蘭既沒有參加北約,也沒有參加華沙公約,維持中立化,也讓東西兩大集團能夠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簽訂互不侵犯公約。 
 
台北如果承諾不與華府軍事合作,將可消減北京對台灣成為美國戰略資產的戒心,同樣的,台北不與北京軍事合作,也可讓華府放心台灣的軍事資產不會被大陸所用。如此,自可減輕台灣所受來自兩方面的壓力。 
 
在冷戰期間,並不是每個國家都能夠中立芬蘭化,數來數去,另外也只有一個瑞士。台灣處於美中戰略利益的交集,除了「不統、不獨、不武」之外,其實是有優越的條件可供選擇的。
 
关键词:看台角色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