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賽事的經濟效益

2014-06-19 23:13:15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聖保羅地鐵工人在世界杯足球賽開賽前夕投票決定暫停罷工,使這巴西最大城市的交通自開賽以來得以正常運作,但仍有許多名目不同的示威或罷工在巴西各地持續進行,對政府花大錢辦世界杯賽事表達不滿。示威群眾說,這些經費應該花在醫院、學校等公共設施,讓巴西民眾可以直接受惠。
 
事實上,這些反對及抗議聲浪從去年就蔓延至今,訴求從最初的調漲公車票,延伸到對教育、醫療、交通的不滿,到反對政府花大錢舉辦世足賽。
 
近年來包括巴西在內的「金磚四國」經濟紛紛掉漆,面臨挑戰。其中,巴西自2011年後經濟成長率就只能在2%下上徘徊,但通貨膨漲率卻每每高達5%以上,且外債高達813億美元(2013年),未來的這兩年,2014年和2016年,巴西將先後舉辦世足賽及奧運會這兩大賽事,而僅世界杯一項,政府就投入了超過130億美元,遠遠超出了80億美元的預算。巴西政府在2007年聲明,場館建設經費全部由私人贊助,然而真相是,這項費用有90%出自公共財政。
 
因此,倘若國際大型運動賽事真是錢坑,那麼,巴西經濟恐將雪上加霜。世足賽固可帶來觀光人潮,但其他國際大型賽事的經驗顯示,這部分收入遠不足以抵銷投入金額,除非,這些賽事的硬體在賽後仍有可觀的商業收益。
 
最血淋淋的經驗便是2004年的希臘雅典借債舉辦奧運,結果拖垮了希臘財政;即便以最近兩次的夏季奧運為例,英國2012年的倫敦奧運恐是近50年來花費最多的一次奧運會,據估計達到240億英鎊,當然虧錢;而2008年的北京奧運號稱損益大致兩平,實際上連最具人氣的「鳥巢」和「水立方」,都還得30年才能回收建造成本,其他就更不必說了。
 
日本申奧2020成功後,舉國歡騰,股市大漲,2020年前大舉建設,當然有助於經濟成長,但真正挑戰在於賽事後面對的債務及硬體應用問題。台灣過去也有類似經驗,例如台北國際花博,品質據稱是歷年最佳一次國際花卉博覽會,也花掉了150億元台幣,目前市政府還得每年編定幾億元預算去維護硬體設施。
 
許多人總喜歡拿美國的成功經驗作為範例,1984年洛杉磯奧運猶被視為最成功案例。此次奧運最為人稱道的是,籌辦資金完全沒有花到納稅人的錢,全部經由招商而來;在奧運會結束之後,還有約2.5億美元的盈餘,可以拿去補助給殘障運動會以及洛杉磯的一些公共建設。
 
由這個例子來看,大型賽事的主辦國必須能夠運用民間資源投入建設或活動,不舉債不靠公務預算,才可能真正獲致經濟效益。
 
道理很簡單,民間資源或企業投入,在投入前就會已規劃好軟硬體的應用需求,不會讓無效用的硬體投資發生。然而,除了美國外,恐怕也沒有其他什麼國家可以做到這一點。
 
不過,倘若撇開經濟效益不論,國際大型賽事或展覽的舉辦,還是可以產生許多非經濟效益。例如,許多國家會把這些活動當作鞭策自我成長的機會,北京奧運或是上海世博,均使得市容幾乎煥然一新,大眾捷運也幾乎一次到位,倘若沒有奧運或世博,這都是無法想像的成果。即便是台北花博展場,代價雖高了點,仍為民眾及觀光客提供了很好的休閒去處。
 
此次,巴西要靠世足賽振興經濟,恐已注定失敗,人們不如多加觀察,可有什麼非經濟效益?
 
就讓我們把目光移回球場,享受它吧,以第一場球賽為例,巴西先因一個烏龍球失去一分,而後追回,超越,到最後獲勝,這些驚奇,在賽事期間,每天都在發生,令人期待。運動賽事,就是這麼神奇。財政、經濟,以後再說吧!
 
关键词:效益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