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之怒 故宮國寶赴日展出難脫政治
2014-06-22 07:20:05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北的國立故宮博物院應日本邀請,出借國寶翠玉白菜等珍稀中華文物至東京展出。翠玉白菜首次離開台北故宮之門,被封為「神品至寶展」,寶物尚未開箱,已然轟動日本。故宮國寶在美、法、德、奧等國展出時,均掛「國立故宮博物院」正式名銜;但到了日本,宣傳海報少了「國立」兩字,媒體報導,「國立神隱了」。由於馬英九總統夫人周美青會隨神品至寶赴日,馬總統透過發言人宣示,若國立兩字回不來就撤展,周美青也不會赴日本出席開幕儀式。
台灣輿論對總統府清楚表態,有的說府方火太大了,讓翠玉白菜沾了政治味;有的說,為什麼對日本就這麼硬,兩岸場合對中國大陸不提「國立」、官銜卻都可容忍?
從民國史看,故宮文物向來具政治象徵。台北故宮典藏的中國歷朝歷代書法、繪畫、古銅器、玉器、古籍、文物,都是皇室收集的中華文化珍品。中華民國成立,從清帝皇宮接管這批文物,日本侵略華北,國府為保全國寶免遭掠奪,先遷上海、南京;抗戰軍興,再車載船運,千辛萬苦送往貴州山洞中密藏,派兵看守,幸未遭日機濫炸。
對日抗戰是中華民族爭自由與反奴役的生死存亡之戰,全國軍民同遭戰禍浩劫,無數中土各地公私財產毀於戰火。國府特別重視保護清故宮收藏文物,源於這些國寶是5000年中華文明積累的豐碩果實;當日本軍閥來犯,保護這批祖宗文化遺產等同保護中華文明,體現抗戰乃保衛中華文明之戰,凡中華兒女都有責任奮起一搏。故宮文物在國難當頭時,既有精神動員意義,也有政治號召力量,如今它更是台灣和大陸歷史的「臍帶」,緊緊把兩岸聯繫在一起。
日本侵略中國,國民黨仗打得筋疲力竭,卻給中共發展壯大良機。抗戰勝利不到四年,194 9年,國民黨輸掉內戰,撤退至台灣。故宮文物再次由南京下關碼頭啟運,直抵基隆,先落腳桃園倉庫,1965年搬至台北故宮現址。老蔣總統一再於兵荒馬亂軍書旁午中關照故宮文物,當然有其政治考量。他領導北伐抗日,自視為中華文明傳承與捍衛者;尤其在中共一面倒向蘇聯,和「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時,台北故宮更像中華文明的燈塔,也是中國政權「正統」的象徵,和國際宣傳的重鎮,所有外賓訪台必「朝聖」之地。
國民黨2000年輸掉政權,民進黨執政,視台北故宮為「外來政權」符號。民進黨中央和地方政府重視台灣本土文物,在新北市設市立十三行博物館,在台東縣設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典藏卑南族文物;對收藏大量中華歷史精品的台北故宮博物院,則提出改革計畫,朝亞洲博物館、南島文化甚至印度文物發展。民進黨視改革故宮博物院、建新的國立博物館為切割中國和中華文明、建設台灣主體的手段,台北故宮成了意識形態鬥爭的對象。
陳水扁執政,請本土意識旗手型學者杜正勝出任故宮博物院長進行變革,與外省籍的前兩任院長蔣復璁、秦孝儀成鮮明對比。
2008年國民黨勝選,馬英九出任總統後,故宮院長改由曾任蔣、秦秘書的周功鑫接任,發展路線重回以中華文明為主軸,並開展與北京故宮交流互訪活動。接著台灣開放陸客來台觀光,大批觀光客湧進台北故宮,爭看翠玉白菜、肉型石等曠世珍品;故宮發展周邊文創產業,激活台灣經濟,即使政治象徵意義稍許淡化,但故宮成兩岸文化、血緣聯結重鎮更凸顯。
故宮國寶出洋至東京展覽,日本刻意抹去「國立」字眼當然有政治考量,不願得罪北京,這樣既違約且「忘恩負義」。馬英九威脅撤展,為故宮的政治符號增添小插曲,卻也是「正名」和尊嚴之爭。中日齟齬日增,馬政府應非想「火中取栗」、玩政治伎倆,而是為什麼故宮文物去別的國家展出未曾發生隱蔽「國立」字眼,偏偏日本節外生枝?分明欺人太甚。而馬若不表態捍衛「國立」,待周美青赴日,即使能風光返國,亦必遭反馬媒體、政黨圍剿,批他不顧國格。
馬政府威脅撤展,使文化活動摻雜政治,但考量內外因素,就成「必要之怒」。故宮文物沿革正反映中華民國地位,以及和大陸的關係,如一再屈就,真成了「賠了夫人,又損國格」,焉能不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