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90年校慶與兩岸中國夢

2014-06-25 07:15:08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90年前的6月16日,陸軍軍官學校在廣東黃埔正式成立。這所中國現代史最著名的軍事院校,開創之初就成國共兩黨爭鬥的戰場,兄弟反目、兵戎相見的場面成為校史乃至國史的主軸。上周,兩岸卻不約而同在紀念黃埔建軍90周年,推崇這所學校對國家的貢獻。
 
選6月16日建校,是孫中山先生記取教訓的決定。這一天是陳炯明叛變攻陷廣州總統府兩周年的日子。孫中山體認革命須建立有思想、有理念的國民革命軍,掃蕩軍閥、統一國家、建立現代新中國才有希望。多少知識青年當年由北京、上海投向廣州,都是受這股愛國情操鼓舞,投身革命的黃埔。
 
在那聯俄容共的時代,國民黨軍成立,校長蔣介石與政治部主任周恩來都功不可沒。不過兩年間,兩黨黨史也自廣州中山艦事件後分道揚鑣。國民黨史中的「剿匪」,在共產黨史中成了「長征」,一頁「西安事件」至今仍有兩種版本,國共二度合作抗日,黃埔校友由仇敵重新攜手,私下仍拳腳相向,釀成新四軍事件,添了多少冤魂?黃埔人更在抗戰後反目爭天下,共軍在大陸「站起來了」,國軍「轉進」台灣勵精圖治,保住中華民國一息命脈。黃埔校史頁頁滄桑,訴說著兩岸中國人的命運與無奈。
 
紅色中國開國四大元帥中,葉劍英、林彪等都是黃埔出身,就是後來國府眼中「叛逃」的經濟學家林毅夫,也是黃埔校友。90年來,多少愛國青年的理想與壯志,都在黃埔醞釀成長,縱然最後革命主張與路線互異,「不受人欺侮的現代新中國」信念在持續兩岸發展實驗,近百年來斑斑血淚,民主台灣與壯盛中國的驕傲輝煌,黃埔人的奉獻扮演一定關鍵角色;但自家人內訌不斷,也始終是民族和國家發展的障礙,造就許多歷史悲劇。
 
中國政協主席俞正聲日前在北京紀念黃埔座談會上,緊抓著「愛國主義」和「統一中國」不放,指出黃埔精神是黃埔軍校給後人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其核心是為統一中國、振興中華而矢志不渝、頑強奮鬥的愛國主義。對黃埔來說,「愛國主義」從不是問題,問題是「中國要走那一條路」,90年前就是黃埔爭論焦點。
 
在北伐的共同目標下,國共能攜手依孫中山遺志打擊共同敵人,但當蔣介石在上海全力清黨時,血海深仇就難再轉圜。共產黨人仇蔣天經地義,但在歷史沉澱下,大陸也漸理解當年蔣介石在國有外患的艱難局面下,如何打落牙齒和血吞,為中國留一口氣在,漸能從歷史真相中,還蔣介石一個公道。
 
大陸跌跌撞撞一甲子,幾乎犧牲一代人和千萬人生命,換得今天社會正確發展,讓中國免再受屈辱,但眼前的富強卻隱藏許多危機。民主主義與政治改革還有長路要走,更成兩岸關係發展的關鍵障礙。中共能還蔣介石本來面目,但對誠實面對歷史和「歷史發展正確道路」,共產黨人還拋不下意識形態枷鎖,也無法真正誠實面對自我。 
 
大陸紀念黃埔,卻仍放不下以優勢軍力威嚇台灣,「和平統一」在飛彈脅迫下進行。逼使台灣鳳山陸軍軍官學校無論教育、思想上,唯一假想敵還是虎視耽耽的人民解放軍,90年國共用戰火血淚交織的論辯還未結束,兩岸中國人或黃埔人都還在摸索尋找答案。
 
不同的是,台灣的黃埔已從國民黨軍隊,蛻變為現代化的「國軍」-國家軍隊。政權輪替洗禮後,黃埔「新軍」是捍衛中華民國民主體制的隊伍。反觀人民解放軍在東亞的霸氣表現,幾乎成東亞鄰國共同隱患;在維穩主張下,解放軍更成中共權力爭衡的靠山,軍隊拋不開「黨大於國」思維,就難完成「為人民服務」的終極理想,更難成維持世界和平發展的關鍵力量。
 
兩岸、兩軍歧異一時之間解決不了,「渡盡劫波兄弟在」,仍有機會「求同存異」為兩岸的新中國尋找解藥。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能以官方身分問訪台灣,中、美能聯合軍演,兩岸為什麼不能以新思維為兩軍合作找新出路?馬英九拋出南海問題合作,能否成開端?當年黃埔靠500支槍能闖下偉大歷史局面,後繼者能說做不到?期待兩岸都能秉持黃埔精神,創建真正現代化新軍隊,讓血淚仇恨盡載入歷史,全力捍衛民主自由的新中華,才是現代黃埔的「中國夢」。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