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標「變味的慈善 兩極的爭議」

2014-06-27 08:19:17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向來行事高調、自認「中國首善」的陳光標,25日在紐約中央公園船屋餐館,招待流浪漢和窮人,並承諾完成慈善機構的相關培訓計畫後,分發每人300美元。這頓「白吃的午餐」,陳光標將花費數十萬美元,但花錢卻似乎未討到好,在美中兩國都引起爭議。到底他是為中國人爭足面子,或像土豪劣紳,如部分網友批的「偽善」、「人渣」,充滿兩極爭議。他卻並不在乎,反而甘之如飴,這就是陳光標。
 
陳光標半年內第二趟紐約行,可謂挽回顏面、修補形象之旅。2月間他來紐約,無厘頭宣布要收購《紐約時報》,卻連紐時賣不賣都不知情,後來事情難成,改口要收購《華爾街日報》或CNN,幼稚舉措被視為笑柄。但擅長掌握群眾視聽和操作公關手腕的他,這回改以「白吃的午餐」濟助美國窮人,成功搏取大眾目光,人們忍不住想看他玩甚麼新花樣?結果又如何?整個事件成了大眾娛樂。
 
質疑陳光標者不一定錯,但也不是全對。譬如有人質疑,中國還有許多人在貧困線掙扎,更需要濟助,陳光標卻「捨近求遠」,證明他在攪局作秀。但事實上,全球化的今天,慈善是超越國界的人道關懷。全球首富比爾蓋茲曾捐款5000萬美元協助中國對抗愛滋病,也捐巨資在非洲對抗饑餓與貧窮,從未有美國人質疑他何不把美國擺最優先順序。
 
紐約的「白吃午餐」活動與陳光標過去撒錢、砸車、送房的「高調慈善」和媒體封為「暴力慈善」作風如出一轍,雖有「創意」卻太「另類」,與股神巴菲特在紐約持續十餘年的午餐拍賣慈善活動相較,境界有天壤之別,「授人以魚」和「授人以漁」之間高下立判。
 
陳光標此舉,似想藉中國富強了,富人有能力濟助美國人,表達某種政治意識,無怪乎主流媒體不爽,有街頭藝人也拒絕他發放的現金。陳光標說,他要告訴美國人,中國富豪並非都是熱中買名牌和嫖賭的暴發戶,中國也有慈善家;也有華人認為,陳光標拿自己的錢救助窮人,比貪官、土豪都強得太多。
 
但這場活動同樣暴露中國慈善家的弱點和困境:慈善機制不健全,善款未獲公開、透明和合理化運用,人們對慈善機構信任度偏低。若真心要行善,陳光標其實可結合有識之士,推動重建中國人對慈善事業信心,而不是只片面追求轟動效應,搏取媒體版面和人們眼球。
 
變味的「白吃午餐」,背後也存在諸多誤區:首先,既是公益,就應有「同理心」。儘管招待流浪漢想都不敢想的中央公園船屋餐館吃午餐是慷慨「施捨」,但流浪漢像被貼上價格標籤的商品般暴露在媒體聚焦下,「慈善」淪為物質的施救,精神上的施虐,有違人道尊嚴和體恤心。陳光標24日在電視新聞鏡頭前向街頭流浪漢派發百元美鈔遭拒,證明尊嚴有時比金錢重要。
 
其次,慈善須考慮被援助者實際需要。被邀請的流浪漢和窮人午餐後,原本可領300元現金。但正如有140年歷史的紐約救援中心(New York Rescue Mission)總監梅斯(Craig Mayes)所說,許多流浪者是癮君子,有酗酒或吸毒等癮癖,給他們300元不是在幫他們,反而在害他們。在救援中心勸說下,陳光標改為須完成訓練和戒毒,才可領300元,總算從善如流。
 
其三,慈善若帶功利動機,就失去意義。陳光標的「慈善」常被質疑別有所圖,此次也不例外。他從南京帶來100套雷鋒裝、50套紅軍裝,請中國留學生穿上印有「為人民服務」字樣服裝,同唱「忠於革命忠於黨」的「文革」歌曲,不倫不類。有人嘲諷是「弱者的一次短暫狂歡」,紐時更質疑是否與中國瀰漫的「民族自信」有關。
 
陳光標標舉慈善,卻說出「殺富濟貧」的民粹語言,他「學習雷鋒好榜樣」,都是媚俗搏取大眾認同的做法,也是當今中國五花八門社會現象的反射。願意奉獻金錢給弱勢者,值得肯定,但何妨效法蓋茲、巴菲特,藉長期制式行善濟助窮苦者。紐約市前市長、億萬富豪彭博在市長任內不支薪,並常匿名捐款給慈善團體。有一次捐款曝光,才由發言人被動證實。據「慈善紀事報」披露,去年彭博投入慈善總額達4億5200萬美元,在全美個人或夫婦慈善排名列第四。不沽名釣譽的慈善,更能獲得人們尊敬,值得陳光標借鏡。
 
关键词:陳光標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