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軍訪台 為兩岸關係挺進加火添柴
2014-06-28 09:19:00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美國下任總統可能人選希拉蕊‧柯林頓接受台媒訪問,說出「台灣太依賴中國會變脆弱」的巧合時間點上,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訪問台灣,實現「邁出這一步,用了65年」的寶島之旅。這趟行程安排很另類,背後涵義很豐富,習近平新班子排除萬難,展現主動和自信,企圖趕在台灣2016年大選前奠定兩岸關係不再逆轉的堅實基礎,共產黨與民進黨也「破冰」,張志軍「傾聽之旅」走入台灣基層,體會台灣的聲音……,這齣大戲,目前看來兩岸都應對合宜,可圈可點。
張志軍此行頗有「逆勢而走」意味,既回訪台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綺今年2月首度以官方身分破冰訪南京,兩岸建立「官對官」模式接觸能制式定期會晤。同時,3月間台灣「太陽花學運」50萬人反服貿震動朝野和兩岸,予人兩岸關係已「被逆轉」,難再往前推進印象,王志軍此行卻有突破人為與心理障礙作用,為兩岸關係再添注新動力。趕在台灣立院下旬加開臨時會審議《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和《服貿協議》前的敏感時機訪台,不懼綠營硬誣攀北京跨海「監督指導」馬政府立法,此行並與綠營人物、學界和學生團體座談,接觸最基層民眾,種種做法都顯示習近平主導的兩岸政策「強勢」風格,其收放節奏值得台方留心應對。
當然,北京的自信和強力推動兩岸關係,須獲馬政府配合,綠營主流力量也默許,張志軍才能長驅直入。他受民進黨重量級人士歡迎或默許,與2008年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訪台,民進黨如影隨形抗議,圍困台北晶華酒店數小時動彈不得,冷熱處遇不可同日而語。
從宏觀角度比較,即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兩岸關係實質進展遠超乎外界想像。即使台聯、學運和本土社團嗆聲抗議依舊,外交官出身的張志軍也禮貌地回應「聽到了」;相對於綠營高雄市長陳菊會晤張志軍、保證其人身安全,紅綠尖銳關係緩和化,顯示大陸崛起形勢比人強,「反對統一也要交往,增進彼此瞭解」漸成綠營共識,這也是2016年綠營爭取重執政須完成的「最後一哩路」。即使「台獨黨綱」還在,綠營只是權宜或真心體察時勢,還有待後續發展判斷。
在北京與華府齟齬升高下,希拉蕊「警告」台灣太依賴中國會使台灣更脆弱,不無弦外之音和用意,但台灣眼前似乎經濟至上,別無選擇。北京領導層更清楚體認大戰略上,兩岸關係能大突破,才是根本解決中美戰略紛歧的關鍵巨鑰;一旦台灣心悅誠服願政治談判,華府想阻攔兩岸統合擋都擋不住。北京似想釜底抽薪「抄近路」,解決內(兩岸)外(中美)的世紀紛爭。
大陸因其大、資源多,對台關係自信愈來愈強,對台灣朝野的訴求和退讓彈性更大。張志軍此行帶給台灣的利好消息,如兩會互設機構有人道探視權,同意研究台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 )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 RCEP)議題,允諾盡速安排服貿協議後續溝通,都有施惠台灣、冀求換取善意回應意味。如何避免「敬酒不吃吃罰酒」,是綠營最當省思的議題。
對藍營,這是鞏固國共既有合作基礎,也為馬政府任滿前增添兩岸動力;接觸藍營新世代領袖朱立倫等,也在部署未來。對綠營,這是彌補雙方互信赤字,為2016年綠營如果再執政綢繆。陸媒形容張此行是「帶著耳朵的傾聽之旅」,北京或許僅聽聽就好,不可能照單全收。同樣地,台灣朝野也不會大意到只聽其言就剖白交心;大陸讓利,台灣會欣然照單全收,但基本立場很難鬆動,北京想從「先經後政」進展為「政經併行」,還需更多醞釀,集腋成裘靠點滴累積去突破,耐心仍是不二法門。
張志軍實現台灣行,化解學運造成的不利氣氛,已屬意外收穫,邁出這一步,足足用了65年。衡量當前內外情勢、美國因素和各種現實困難,「中華民國」的問題未解決,兩岸真要上桌談判統一,或許還需另一個65年或更久;但只要兩岸情勢能穩住,台灣不再趨獨,大陸不以戰逼統,兩岸能愈走愈近愈契合,65年只是歷史的瞬間。或許這也是台方、美方共同認定的心理紅線。能否早日跨越,就看北京意向了。
关键词:張志軍訪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