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難逾越的大山 想變卻難變的蒼涼
2014-07-03 10:56:31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香港七一大遊行主辦者說,51萬人參加遊行;香港大學民研計畫說,有15.4萬至17.2萬人;警方則說,只有9.86萬人。在遊行前兩天結束的「佔中公投」,則有79萬港人投了票。這麼多人一起行動,反映香港正處於一個關鍵時刻,沉默的大多數受到威脅,不得不以投票和遊行表達意見。
這股民怨的矛頭,清楚地指向北京和港府。以北京來說,最近的導火線是國務院發表的「一國兩制白皮書」。白皮書強調中國對香港的全面控制,港人治港的權力不是自有的,而是北京所給予的;北京給多少,香港就有多少,不給就沒有,香港現在有的,北京也可收回。換言之,「兩制」要由「一國」去決定,港人的治港權也由一國決定。對香港人來說,白皮書完全推翻了一國兩制原意;特區17年,香港一直以一國兩制作為生存和發展的支柱,現在兩制的隔離被推翻,香港獨立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被抹殺,憂慮恐懼和憤懣由此而生。
港府無能,一味聽命於北京,不顧民意,是民怨的另一大源頭。以政改來說,梁振英政府聽命於北京,北京說公民提名非法,梁振英政府就跟著說公民提名違法;北京說香港法官要愛港愛國,梁振英政府也跟著說,法官要愛港愛國。既然一切已有規定,又何必要徵詢民意?
「佔中公投」的民意清楚顯示,八成港人(真普聯方案得票42%、學聯方案38%)都支持公民有提名權。但在清晰而強大的民意下,北京會改弦易轍、改為接受公民提名嗎?看來不可能。為了控制香港,北京不可能不控制選舉,而開放提名權則會導致選舉失控。舉例說,如果2017年特首選舉開放公民提名,受到港人普遍歡迎的大律師余若薇和前政務司長陳方安生等,就會輕易獲得公民提名,並可能在普選中當選特首。這種情況當然不是北京所願見到。
早在今年3月的中國全國人大會議中,張德江已說過,香港特首選舉必須「三符合」:符合基本法規定、參選人必須愛港愛國、不能照抄英美選舉。現在再發表白皮書,只是進一步將香港的選舉要按照「中國特色」辦,亦即:特首參選人只能由北京控制的提名委員會提名,先選出三、四個「梁振英」作候選人,然後再交給香港人「普選」。
既然北京必然強硬到底,值得一問的是:為什麼北京會如此強硬,到底背後有什麼根據?只要為這個問題找到答案,就可明白香港人希望改變卻不能改變的蒼涼。
其中一項根據是1989年天安門民運後的中國發展政策。八九民運後,鄧小平制訂了經濟放寬和政治收緊的基本方針,一方面全力發展出口型經濟,將中國變成世界工廠,希望藉經濟發展,保持社會穩定,不致發生動亂;另一方面則在政治上極力收緊,打擊異見思想,封殺任何民運跡象,以維持一黨專政,緊抓權力。這種經濟放寬和政治收緊的政策,不但一直在中國沿用至今,也成為北京對港政策的方針,所以香港特區17年,北京對香港的政治控制逐步加緊,特首已由「疑似黨員」的梁振英擔任,立法會已被親北京人士所控制,協助特首治港的行政會不是左派、就是親中人士,50年不變並不是事實,事實是香港已大變。
另一根據是鄧小平的現代化觀念。鄧小平現代化觀念中,經濟發展壓倒一切,可說是一味追求GDP增長;現代化對他就等於他復出後在日本看到的自動化生產線和子彈火車,所以在鄧小平設計下,中國的現代化只有經濟發展,沒有其他。譬如,沒有政治發展,在人的發展中,只有經濟生活的追求,沒有精神、道德、人權的追求。所以中國經濟崛起了,但舉國上下黨官卻無不貪污腐敗,嚴重到可亡黨亡國。
只有經濟沒有其他的發展政策,是一個巨大迷失。這種迷失有如一座壓在所有中國人頭上的大山,難以逾越。現在,北京卻偏偏要將這座大山強加在香港人頭上。為什麼香港人不可以有精神、道德、和人權的追求?一個連提名權都沒有的人,又怎能算得上是個人權完整的現代公民?香港人感到大山的壓力,希望以投票和遊行爭取改變,但大山難以逾越,明白這一點,才能體會香港人希望改變,卻不能改變的蒼涼。
关键词: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