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軍訪台的「雙面鏡」

2014-07-08 11:02:12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6月底「破冰」訪問台灣,各種效應和解讀近日陸續出籠。他與台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二度會面,最後一天在抗議民眾干擾下,連續取消三個行程,提前趕赴機場返回大陸,外界稱此行留下一個不圓滿句點。如果將張志軍四天三夜旋風式訪問放到歷史長河裡,它頂多只是一個起點,而這個重要點會畫成一個圓,或只是一條線,終究要看兩岸未來民心的變化而定。
 
誠如張志軍抵台時所說,這個官方訪問,等了65年。兩岸從對峙到交流,從民間到官方,跌宕數十載,有時順暢,有時中斷,從王郁琦2月踏上大陸到張志軍抵達台灣,兩個主管兩岸事務官署最高負責官員握手的一刻,已銘刻在兩岸交流史的里程碑上。
 
張志軍此行,形式上是官式回訪,但早已定調為深入台灣基層,不同於過去只見國民黨大老與企業家。張志軍返回北京接受訪問時作出總結,自述觀察到台灣在熱鬧喧囂的顯性社會下,還有一個日常的、真實的、具體的隱性社會,此一隱性社會才是撐起台灣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
 
這個說法顯示,張志軍訪台前確實做足功課,訪台時也用心傾聽。所以外頭的打鬧、抗議,甚至帶著「台灣特色」的撒冥紙、潑油漆,北京應清楚只是「表演政治」的一環,而這樣的抗議在民主國家屢見不鮮。2008年海協會前會長陳雲林訪台,早見識過更激烈的街頭抗爭和衝突。可是這些必要的過場,並未影響陳雲林或張志軍再次訪台,即使小損顏面,卻難撼動大局。
 
近日不少輿論觀察,皆以張志軍此行親身體驗了一趟「台式民主」,殊不知這只是鏡子照出的一面,如果看不到北京對台工作細膩的另一面,知己而不知彼,就無法全面理解張志軍此行的意義。
 
堅持「一個中國」,反對法理台獨,是中共對台政策的底線。只要不碰觸這條紅線,中共願與台灣各黨派交流,張志軍訪台,更進一步具體落實這項彈性策略。中共很清楚,國民黨在台灣的執政並不全然可靠,即使表面上對國民黨友善,但實際上對台灣南部、基層、中小企業的經營,更加用心和用力;中共明知大陸大量購買台灣產虱目魚、農產品的縣市,最後開出的選票仍投給民進黨,可是這股經濟力量的連結,足以逼使綠營縣市長也須一個個朝西移動、向大陸靠近,即使是「綠中之綠」的台南市長賴清德,也在不久前赴大陸訪問。
 
在這個大方向下,張志軍首次訪台即選定拜會村里長、中小企業、農漁會、原住民、大陸配偶、弱勢社福機構等,縣市長只見藍營的新北市長朱立倫、台中市長胡志強,以及綠營的高雄市長陳菊,回北京後也立即與到訪的台北市長郝龍斌晤面。捨棄高調的政治語言,改以低調的親民作風,以博取台灣廣大民眾好感。即使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也評論張志軍之行是走出狹隘的國共兩黨互動,促進兩岸彼此更廣泛了解的重要起步。
 
從量變到質變,證明中共這套對台工作靈活而有成效。民進黨為想贏得2016年政權,立場必須往中間移動,所有抗議衝撞的側翼活動,全部切割給「黑色島國青年」、公民組合、台聯去做;大陸保持藍綠兩邊押注,起碼已讓民進黨不再鐵板一塊,也是紅綠各取所需。
 
這盤棋局裡,其實有國、共、民三黨在下棋,裡面最緊張的,當然屬國民黨。年底選情原本已不樂觀,現加上紅綠頻互送秋波,難怪馬英九出訪之際還要隔空對綠營叫陣,點名民進黨不要玩兩面手法。其實這個兩面手法,中共玩得比誰都純熟。
 
兩岸交流自開放大陸探親、金門協議、九二共識、辜汪會談、開放三通、簽訂ECFA,基本上都是紅藍兩黨朝共同方向推動的歷史演進,直到張志軍訪台,他帶來的雙面鏡,一面是看到熱鬧有餘的台灣行腳,見識台灣豐富而真實的生命力;另一面卻是放大照出的兩岸推進洪流裡,原來綠營已開始參與,並扮演吃重角色。
 
至於綠營未來要在這三角關係中順流推舟,抑或逆流而為,都將左右張志軍訪台後這個歷史起點的未來走向,當中錯綜複雜的政治計算,紅藍綠都不可能置身事外了。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