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自然交流 何必始於酒終於利?

2014-07-09 11:22:30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抗戰勝利後,大陸與台灣統一狀態僅四年,分治卻長達65年。兩岸關係的演進,因雙方量體差異懸殊、和戰歷史複雜,彼此又各有追求,一直曲折艱難。1987年10月,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開放外省老兵回大陸探親,啟動兩岸民間交流;兩岸政府都相信持續溝通,量變會催化相對關係質變。但還是等待了27年,兩岸部級官員才完成互訪。
 
回顧既往,此刻是兩岸關係的一個檢驗點。之前,民間交流、藉民間名義掩護的黨、官交流,是推動兩岸關係演化的動力,有「民逼官隨」之勢。譬如,台灣開放老兵返鄉探親前,閩台漁民已海上交易,台灣漁民比返鄉老兵更早娶回大陸新娘,澎湖和台灣北部若干漁港,因走私大陸農漁產品而發財。台灣政府開放老兵返鄉,亦是受迫於老兵齊赴官署陳情「想娘、想爹、想老婆」決策才放行。
 
經濟與人倫情感是跨越海峽的原動力,一經啟動即持續向前,並不因官方政策而停擺。即使1996年台灣海峽飛彈危機期間,解放軍在平潭設對台軍演基地,飛彈射到基隆外海,大陸的導彈專家仍能應邀到台灣與成功大學航太中心的學者交流,並南北參訪。台灣的中小企業主無視政府「戒急用忍」禁令,結伴西行,幫助大陸培訓許多技術、管理與貿易人才。
 
兩岸交流初期,台灣經濟誘使大陸沿海居民偷渡過海峽找工作,當年木殼船搶灘、漁船海上「丟包」偷渡客案頻發;福建平潭有5000名婦女入台打工。大陸設台灣事務辦公室(台辦)統籌對台工作,台辦從中央省市到縣鎮區組織綿密,人多勢眾;大陸台辦背靠公部門資源,能化黨、官、國企為民,對台交流萬箭齊發。
 
如此民間交流已運作四分之一世紀,著眼未來,民逼官隨公式仍然有效,唯交流手法須與時俱進,建議兩岸主管部門審思下述三點:
 
一,放下過度偏倚「情與利」的交流模式。兩岸民間團體交流以來,最常聽到的相互評語是:「台灣同胞太熱情了,我從到台灣下飛機起,到離開那一天,沒有清醒過,每天都在醉」;「台灣人去大陸喝不贏他們,大陸都是喝白酒,我們喝輸他們」。酒是感情的催化劑,酒酣耳熱,利在其中。
 
隔閡的兩岸恢復往來初期,用情帶利確有熱場效果;但行之有年,已養出一股特殊利益團體壟斷交流紅利。譬如台方新生出許多環保、文化、農業、綠能科技等社團,專辦邀訪與答訪業務。這些社團負責人有退職情治人員、記者、民意代表、社團總幹事、退休教師等,各自發展大陸不同省市台辦關係,一年牽團十次,比旅行社利潤還豐厚。如此脈絡組織的參訪團,同質性高,歲歲重複,一去一來,難脫觀光性質。看在搭不上線的民眾眼裡,這是「鳥籠式交流」,是利益團體與大陸台辦的「交易」。
 
二,大陸推動兩岸民間交流時挾帶情治布建。大陸對台灣情報偵蒐採人海攻勢,無孔不入,各地方政府第三廳、第五局、僑外經貿等涉外單位,都在發展台灣線民,從黨員名冊、選情、政黨活動到軍經、產業等資訊,蒐羅唯恐不周密。被接觸的台灣民眾,直覺反應是大陸對台提防之心未泯,兩岸還未結束對峙,彼此仍是不正常的關係。
 
三,大陸依「黨國體制」推動兩岸交流,有迫促感。兩岸交流,處處看得見陸方黨或國的手,大陸的台商會組織,其行政人員必是中共黨員;兩岸民間交流後,勾起台灣人的戒嚴時期記憶。台灣實施戒嚴時代,人民團體、工會均有國民黨工介入,黨的手伸得很長。但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台灣已是開放體制,台灣追求的兩岸民間交流,是沒有政治任務、沒有心理負擔的往還。
 
兩岸憲法都是「一中」,卻各有軍隊、貨幣、境管,人民互訪頻密,台灣人工作和定居大陸者已達百萬,駕照、執業證照卻互不通用;這樣的關係放諸當今國際,極少可類比者。回顧既往,懲前毖後,如兩岸都有心開啟交流新頁,讓戰火封凍近40年的台灣海峽,成為未來和平大道,最簡單方法,是放下猜防、迫促,讓交流回歸自然、正常,假以時日必有收穫。
 
关键词:自然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