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美中惡化關係 先戒言行不一
2014-07-11 13:18:29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S&ED)9日、10日兩天在北京舉行。這是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經濟體最主要的年度磋商機制。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9日開幕時出席致辭,稱「中美合作可以辦成有利於兩國和世界的大事,中美對抗對兩國和世界肯定是災難」。歐巴馬總統則發表聲明表示,「即便是美中如此複雜的關係,我們仍決心確保合作是這個關係的基調」。美中關係的確陷入近年罕見低潮,兩國元首都強調「合作」而非「對抗」的強烈意願,但欲力挽過去一年迅速惡化的關係,兩國都須力戒言行不一,減少戰略互疑。
美、中兩國經濟總量占世界三分之一、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貿易總量占世界五分之一,兩國關係好壞,對兩國人民乃至世界的重要性不言可喻。然而自去年夏天習歐加州莊園峰會,確立「以對話代替對抗」基調後,由於雙方言行常偏離這一基調,兩國關係並不平順。
一年來,兩國嫌隙從美國前國安局雇員史諾登爆料,指美國監視中國網路,到中國片面宣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和南海強勢作為,都引起美國不滿。而美國宣布起訴涉嫌攻擊美國企業電腦的五名解放軍軍官,暗中鼓勵日、越、菲對抗中國,讓兩國關係呈「螺旋式惡化」。「華盛頓郵報」悲觀認為,中美關係已倒退到幾十年來最令人憂心局面。許多評論指「美中共生」時代已過去,此次戰略與經濟對話儘管將就60多個議題進行磋商,但對話勢將在爭吵和鬥氣中收場,不可能取得突破。
誠然,期望中國作為新興大國,崛起過程不與美國在國家利益上發生摩擦,並不實際。美中間如何正確研判對方戰路意圖,避免戰略互疑,管控出現的危機,十分重要。然而由於意識形態和政治體制差異,及地緣政治影響,兩國都存在「心口不一」,傷害彼此信任,出現所謂「信任赤字」。
從美國角度看,歐巴馬上任後,2009年10月即訪問中國,滿懷信心地攜帶一攬子計畫,希望與中國合作。然而中國錯誤地研判美國經2008年經濟危機打擊,國力衰弱,不得不向中國示弱,口頭上雖承諾合作,實際上對歐巴馬的計畫興趣缺缺,導致歐巴馬空手而歸。次年美國推出「重返亞洲」政策,是否肇因於此,引人省思。
而習近平上台,雖口頭聲稱尊重美國在亞洲領導地位,歡迎美國重返亞太,但無論東海、南海,中國強勢作為或尋求與俄國「準結盟」,都讓美國感受中國不掩飾想與美國爭奪亞太地區主導權,甚至不惜與美國對抗,想將美國趕出亞洲。
反之,從中國角度看,美國一再口頭強調領土、主權問題不選邊站,美國未圍堵中國。但中國官方、學者和民間都認為,美國須對中國與周邊鄰國關係惡化負一定責任。美國也在南海爭端上火上澆油,鼓勵越、菲採挑釁姿態,支持日本在釣島和擴張「集體自衛權」憲法解釋,讓中國感受美國在遂行「圍堵」中國的陰謀。
這種戰略互疑有客觀上難避免的因素,但也與雙方都言行不一、外交操作有關。雙方鷹派也都認為美中終須有一戰,應拋棄「鬥而不破」迷思,只有抱持關係不惜破裂決心,才能逼對方就範;加上雙方內部政治消費需要,須擺出強硬姿態,加深了彼此敵意。
習近平是否如「紐約時報」所形容「一人決策」,駕馭美中關係,可能見仁見智。但「硬」多於「柔」、「左」勝過「右」,急於展現領導強勢和強國夢,而美國頑抗中國崛起的事實,都是加深雙方誤解互疑的成因。美中各方面都存在歧見,在主導/反主導和支配/被支配的角力中,堅持底線固然重要,但也必須妥協,尊重對方利益,才能找到共同交集。
習近平倡「新型大國關係」,要旨就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歐巴馬9日也承諾要和中國發展「新型關係」(a new model relations),核心是增加務實合作和建設性管理歧見。雙方有意「修好」,但客觀環境並不樂觀,歐巴馬「跛鴨現象」相對於習近平的「一人主導」強勢,美國又逢期中選舉年,兩黨立場都不願示弱,期待美中關係有突破可能是奢望。但至少雙方該先管管高官和發言人的嘴巴,先降低言行不一給對方的惡感,否則未來兩年美中關係大概很難步上正軌。
关键词:挽救美中惡化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