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荷蘭處理空難談社會的共同療傷止痛

2014-07-27 12:06:26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在全球空難最頻繁的一周,澎湖空難並列其間,受到國際矚目,也加深民眾的憂傷。比起馬航及阿爾及利亞的空難,復興航空墜機因素相對單純,後續的撫卹及失事原因的判讀也較不複雜;然而,看到荷蘭迎回馬航罹難者遺體的哀矜有序,澎湖空難卻傳出錯認遺體及葬儀社搶生意事件,包括媒體報導及社會反應皆顯粗糙喧囂,讓人汗顏。
 
對相信或不相信「果報」的人而言,空難都是一件難以解答之謎。一群不同國籍、不同職業、不同背景和年紀的人,在同一霎那被奪走性命,這如何能以因果論來概括?這次澎湖空難的罹難者,有國寶級大木師傅,有事親至孝的家族,有即將退伍的士兵,有法國來台學習的女學生,他們的命運卻在西溪村一起終結;這樣的殞落,表現在那些放聲哀號、意圖咬舌、或強忍淚水的家屬身上,誰能說誰更哀傷,誰更不幸?
 
面對一起重大空難,在究責及檢討飛安之外,人們其實有兩個層次的情緒問題需要處理:一個是個別家庭如何面對親人的失落,一個則是社會如何共同哀悼同胞的逝去,協助彼此共同療傷止痛。事實上,如果一個社會互相支持、集體安慰的力量越強,一個受難家庭所需承受的悲痛也就越能減輕,他們走出憂傷的力量也就愈強。但在台灣,我們似乎仍習於將全部的創痛交給家屬去承擔,而不知如何發揮集體撫慰的正面力量;更有甚者,有人以冷酷手法描述災難場面,或故意添油加醋製造低俗猜疑、誇大社會情緒。這些,皆是台灣社會文化有待學習、整理及補強之處。
 
就在復航墜機的同一天,馬航空難首批罹難者遺體由軍機運抵荷蘭,受到荷蘭舉國如「國殤」般的隆重待遇,相信台灣民眾看了亦皆為之肅然。失事的班機並非荷蘭所屬之航空公司,只因該班機最後由阿姆斯特丹機場出發,荷蘭即不分內外毅然承擔起全部責任。當天,我們看到遺體裝在素淨的棺木中,分別由六到八名軍人扛進靈車,荷蘭國王、皇后、總理皆在場觀禮、默哀,卻不致詞。在飛機降落的一刻,荷蘭全國教堂同時鳴鐘致哀,各場所停止播放音樂;在靈柩離開機場時,整個道路淨空讓路給魚貫而行的靈車,民眾則主動在路旁列隊目送獻花。
 
這一幕幕,充分體現了一個文明國家對生命的尊重,也反映了整個社會共同的教養與哀思。在國家層次,由於對整個運送細節作了完整的規畫,才能讓各部門、每項環節都莊重地緊扣進行,有條不紊;在民間層次,民眾以追念親人的心情哀悼死者,他們主動降半旗,著白衣、繫黑絲帶,以哀而不傷的方式致意。這顯示,全體荷蘭民眾共同感受並主動分擔空難的哀傷,媒體也避免特別強調某些亡者家屬的悲慟;透過這樣收斂及內聚的氛圍,向世人展現了「哀戚而不濫情、肅穆而有節度」的氣質。
 
試想,換成在台灣,如果要淨空數十公里的高速公路供空難靈車通過,民眾能諒解嗎?如果復航班機當日因天候欠佳斷然取消飛航,而其他航班卻依然照飛,旅客會不會群起鬧場?如果官方拒絕受難者家屬辨認殘缺的屍塊,會不會被反為不仁?再試想,若府處理空難已有一套完整的標準作業程序,為何還發生錯認死者、知會錯家屬的離譜事件?包括第一失事地點的鑑識,若不是因當地漁民的機智與警覺,防風林的撞擊處是否即可能遭到忽略,而對重建失事真相造成誤導?
 
不僅如此,高雄與澎湖葬儀社為了爭奪生意,竟爆發扣住遺體之事,讓人難以置信。更有甚者,有親綠媒體不顧科學與客觀,竟刊出「馬總統上月剛和復興航空創辦人握手」之照片,故意影射「死亡之握」;甚至還有不肖記者自己開設不實帳號發表「呆灣賤畜死光光」的仇恨言論,再謊稱是大陸網友冷血詛咒台灣。災難時刻,卻還要利用他人的哀傷來灑狗血、播仇佷,滿足自己的政治私欲,豈不可鄙!
 
對澎湖空難的罹難者,我們致上最深的哀悼,也希望相關單位對失事原因誠懇檢討,提出對社會有益的安全改進建議。但這還不夠,我們希望台灣社會能夠提升同理心,以更文明而有節度的方式尊重逝者,並藉此撫慰傷者及家屬的悲痛。這點,保持哀矜、減少喧囂,都更有助於療癒。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