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救災 豈能重蹈汶川大震覆轍
2014-08-06 11:36:32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崛起的中國,不幸又發生地震天災。雲南魯甸地震已奪去410人性命、2373人受傷,萬餘棟民房倒塌,百萬人受災。規模6.5級的地震造成如此傷亡,專家說,貧窮是主因,窮鄉僻壤的農民住的土磚造民房抗震性低,遇震焉有不垮之理?如今地震搜救的「黃金72小時」快過,搜救可能被埋在斷壁殘垣下的生還者已到生死線,而千位傷患送不出來、外面救濟物資也運不進災區,現象和近年喊得震天價響的中國崛起和國力強盛很不對稱和搭調,讓人心急和心疼這些災民。
中國因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西南各省地貌艱險阻隔,任憑荒山野嶺或窮鄉僻壤不適人居之地,都有居民定居。這些區域居民雖不致與世隔絕,但對外交通建設落後,很多道路屬「與大自然抗爭」在山邊開出的因陋就簡土路或窄路,遇大雨山土塌方,較大地震山崩更易封路,土石流填滿河谷,形成堰塞湖,造成安全更大威脅。這種城鄉差距和地方建設,先天就與官方宣傳、媒體報導或沿海發達城市居民印象中的強盛中國、富裕盛世,彷彿是兩個世界。
與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相比,魯甸地震死傷人數非汶川大震的8.7萬人死亡或失蹤、逾37萬人受傷可比,但境況卻有點相似。地震發生在偏遠鄉村,加重政府救災的困難和挑戰。而人們最不願見的,是天災不幸的背後還有人禍成分,譬如救災缺乏效率、動員緩慢、現代化救災設施不全或調度不佳等,加深和擴大災民的痛苦和損失。
從新聞報導看來,魯甸地震3日下午4時30分發生,40分鐘後,昭通軍分區政委張亮即帶領指揮組到達魯甸縣,帶領震央的400名官兵和民兵展開救災,反應不算慢。但至次日凌晨5時,即12小時過後,成都軍區投入救災官兵4058人,軍方醫療隊也到達,似未如預期快速;而解放軍13集團軍某陸航旅也動員直升機馳援,但何以上千名傷患、物資都無法轉運,讓人感困惑。
與汶川地震發生後三天,解放軍姍姍來遲,貽誤救人的可貴黃金72小時,被中國網友罵臭頭,軍方這次汲取教訓,動員很快,但兩天過去了,軍方仍無法打通道路,天候不佳、豪雨固有影響,但就像網友說的,平日吹牛吹很大的解放軍,並未出現可在惡劣天候飛行的大量直升機救災,沒有大規模機群運送物資,無法運出傷患到外地治療;更未見重機具參與挖掘或修復封堵道路,或工兵協助打通堰塞湖,坐讓下游的七座電廠和數千居民打哆嗦恐懼被淹沒。六年前的救災無力現象,魯甸地震中隱約重現一部分。
溫家寶當年巡視汶川地震災區,見解放軍救災不力,曾撂下「是人民養你們的,你們看著辦」的經典狠話。如今習近平當政,標榜中國夢和盛世,又創設國家安全委員會等十個小組,政府事權統一、反應快速,民眾有期待應在情理之中。但魯甸地震外界迄今未見像反貪般的雷霆萬鈞救災動員表現。
對比日本自衛隊,地震發生後十多分鐘能立即起飛,趕抵災區,作災情勘察;2011年日本地震電視轉播海嘯捲襲農田房舍災情,全球矚目,正是政府能力的彰顯。反觀美國,亦屬國土遼闊、災難不斷國家,但無論國內或援外救災,政府表現的快速沉著,有條不紊和效率、能力,都是國力的指標。先進國家的動員模式、救災行動標準作業(SOP),都值得中國今後借鏡觀摩。
或許中國也從今年3月馬航墮落印度洋事件中,汲取部分教訓,救災先做不說。當時美國保持緘默,中國卻高調調動20多顆衛星、20餘艘船艦參與,迫不及待宣布發現馬航班機油跡、碎片飄浮物等,最後都被證明情報蒐集、比對、研判分析等都沒有想像中好,多少傷害了國家形象,也暴露真正實力。軍隊救災是各國軍隊實戰能力的展現之一,也是和平時期的「練兵」;養兵千日、用在一時,救災是軍隊的天職,但迄今外界還未看到解放軍令人叫好的救災亮麗表現。
但願黃金72小時過去前後,能找到更多生還者,各種救災瓶頸也能突破,讓外界看到能匹配近年中國各方面實力的救災表現。唯有讓窮鄉僻壤的貧苦災民,也能感受和享受到國力進步的保障,中國崛起才不致流於虛有其表的空談。
关键词: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