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台港關係刻不容緩

2014-08-07 09:48:45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香港的「佔領中環」和捐款鬧得滿城風雨,最近大規模街頭示威,和台灣的關係也糾葛不清,台港關係成為兩岸四地愈來愈受矚目的焦點,未來關係如何走下去? 
 
台灣和香港從1970年代以來,同屬「亞洲四小龍」中的兩條小龍,經貿關係極為密切。台灣有2330萬人,香港有710萬人,台灣人口是香港的3.3倍。台灣經濟規模去年為4850億美元,香港則為2720億美元,台灣僅有香港的1.8倍;但如果以購買力平價(PPP)加以平減,台灣經濟規模為香港的2.4倍。以購買力平價衡量的每人生產,去年香港5萬2700美元,是台灣3萬9600美元的1.33倍,實質上香港的平均所得高於台灣。也因此,一般認為以服務業為主的香港,經濟發展程度還是稍高於以製造業擅長的台灣。
 
去年香港有110萬人赴台旅遊,台灣則有200萬人赴港。台灣目前每天赴港的班機密集,達30個航班。雖然2008年兩岸直航後,香港扮演兩岸中介角色受到影響,但台港還是在2011年底簽署新航約,將台港間往返航班由每周340個增加到410個,顯然兩岸直接互動並未影響到台港兩地的經貿往來。  
 
然而,台灣和香港的密切互動,基本上只維持「民間往來」,官方往來極有限;特別是在香港由英國統治期間,可能為表示對「一個中國」的重視,對台灣官方並不友善,連台灣駐港機構名稱,也只能使用「中華旅行社」這種怪裡怪氣的稱呼,更別提官方的互動了。 
 
在香港回歸中國後,情況逐漸改變。特別是在馬英九總統上任後,兩岸關係正向發展,有利台港發展雙邊關係。2011年12月,台灣駐港機構由「中華旅行社」改名為「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香港則在台灣設立「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目前運作非常積極,逐漸成推動港台經貿關係的重要力量。 
 
台港關係更趨密切,和2011年台灣上演的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有直接關係。由於香港在2003年SARS風暴後,雖然靠北京開放「個人遊」讓經濟起死回生,但房價隨後高漲、民生必需品常被陸客蒐購一空、到處充滿著品行不一的陸客,加上言論自由和政治自由逐漸受北京影響,社會苦悶迅速升高。這部清新的回憶性台灣電影,在香港轟動一時,連續五周成電影票房冠軍,讓港人重新「發現台灣」:發現台灣是「逐漸失去的香港」。 
 
因此,到台灣旅遊、慢活、享受自由、關懷與文創的人文氛圍,成為港人的新時尚之一,台北街頭、各地夜市、特色民宿、墾丁花東,到處都有港客身影。台灣頓時成為港人戀慕的「休憩站」,香港甚至出現以「移民台灣」為訴求的旅行社業務。 
 
然而,港府逐漸在港人要求更高的政治自由(行政長官邁向直接民選),及北京政府堅持穩定之間左右為難,民意支持度滑落,企圖在經濟上獲得更好發展。其中,和其他國家或經濟體簽署「經濟合作協議」成為重要項目,包括和台灣簽。然而,台灣政府卻對此採取冷處理。 
 
其原因有二:一,兩岸經濟合作協議才談一半,「服務貿易協議」卡在立法院,「貨物貿易協議」還在諮商,此時和「中國香港」談「經濟合作協議」有「台灣香港化」疑慮;而香港化,或「中國地方化」,正是台灣民眾無法接受的「賣台」行為。二,香港經濟已是免關稅的開放經濟,和她談自由貿易須對其免除貨物關稅,但卻得不到相對「好處」,因此是「划不來」的行為。 
 
上述觀點充斥台灣,因此,港府和駐台機構要求和台灣簽署經濟合作協議的呼籲,都被台灣政府冷處理。只是台灣不了解,上述看法是外行且短視的觀點。其一,任何國家或經濟體,都不會因台灣和香港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就認為台灣的政治地位和香港一樣。 
 
其二,台灣和香港簽署協議,不僅可透過各種密切合作,讓香港認識台灣後吸引大量香港投資,且可透過合作在第三地獲得利益。許多台灣人不了解,香港是亞洲資金的匯集和發散地,但台資去香港眾多、港資到台灣極少,原因在港人其實並不了解台灣經濟,又沒有任何機制來保障其投資,這些都有賴於自由貿易或經濟合作協議。 
 
明乎此,現在是台灣積極了解香港、提升台港關係、進行合作發展的時候了。
 
关键词:台港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