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對美中經貿關係 面臨再平衡
2014-08-30 11:28:38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陸委會前副主委張顯耀爆發所謂「共諜案」或「洩密案」案情升高,引發台灣內部一片譁然。不少人士認為將影響兩岸交流,在野黨甚至認為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和「貨物貿易協議」將走不下去。所幸兩岸貨貿協議談判已確定9月10日在台灣復談,打破一些疑慮和臆測;但另方面,台商在大陸經營成本急遽提升,兩岸經貿關係未來發展將有變化,甚至影響台美的經貿和政治關係。
事實上,台美經貿關係在20世紀末非常密切,台灣對美國出口為217億美元,台灣自美國進口126億美元;美台總貿易額344億美元,超過居次的台日貿易約一半。到2000年,台美總貿易額達599億美元,美國還是台灣最大貿易夥伴;台灣對美出口升高到348億美元,仍居首位,進口也提高到251億美元,還是區次。
很嘲諷的是,這種現象卻在多數年由民進黨主政的下一個十年,發生了大變化:中國大陸躍居台灣貿易首要對象,美國落到第三,台灣對美出口下降為315億美元,進口維持在254億美元。而去年(2013),台灣對美出口微升到326億美元,進口則些微下降到252億美元。
換言之,台美雙方經貿關係,2000年後隨著台商在大陸的投資大型化和高值化,產生劇烈變化:一方面對美出口下降三分之一;另方面自美進口停滯不動,導致台美貿易屈居第三,落於中日之後。這當然是國際貿易理論中的「比較優勢」,加上中國大陸政策上優惠台商投資,所導致的結果。台灣從過去直接對美出口,轉變為繞道中國大陸,利用其廉價勞動力和土地加工後,再對歐美出口;而美國進口成本可維持低價,也樂得享受由「世界工廠」帶來的經濟效益。
但台美雙方經貿關係降低、兩岸經貿關係轉趨密切,加上激烈的國際經貿競爭中,卻促使台灣須在兩岸關係上進行調整,對台美關係也帶來新變化。台北被迫要和北京簽署「兩岸經濟合作協議」(ECFA)。在成功地簽署和執行「架構協議」之後,卻在後續的「服務貿易協議」遇到內部重大分歧和反彈,目前已僵在立法院無法動彈;而接續協商的「貨物貿易協議」也因北京堅持台灣具有相對優勢的石化、汽車、工具機、面板四大產業不願開放,使協商並不順利。
韓國原來憂慮兩岸完成貨貿協議後,將對其出口產生「排擠效應」,也因兩岸的僵持,以及中韓諮商順利進行而獲化解;相對的,台灣有識之士卻產生極大憂慮,擔心明年對大陸出口將因「中韓自由貿易協定」生效而被大量取代。
然而,台北為打破國際經貿關係逐漸被北京邊緣化,對簽署其他自由貿易協定的渴望不在話下;列為最高目標的是兩個區域性貿易協定:一是由美國主導,目前已有12個亞美國家參與協商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另一則是由中國大陸主控,目前已有16個亞洲國家為主參與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只要能參與其中之一,就可和多國達成貿易免關稅,避免在國際貿易中被邊緣化的風險。
但台北到頭來是先參加由美國主導的TPP或由北京主控的RCEP,將會對台美的貿易關係產生巨大影響,並牽涉兩岸及台美關係。若台灣先加入TPP而卻在RCEP產生延宕,則台美貿易關係將顯著提升,在雙方相互免除關稅下,也許台灣對美國出口提升會大於進口增加,但美國消費者還是會因價格更低而獲利,而台北也應會循往例派出代表團到美國增加農業採購,來平衡台美貿易餘額。
此外,因經貿關係再度密切化,台北也將會調整其兩岸關係,來強化對美國的政治關係,這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因此,美國有足夠理由,支持和協助台北進入TPP協商。
但迄今為止,我們看到除了美國學界偶有支持台灣加入的聲音外,美國官方對此議題幾乎毫無反應。當然,台灣在美國含瘦肉精牛肉解禁後,又遇到美國瘦肉精豬肉的進口問題,有其必須克服的貿易問題;但以美台傳統友誼和美國未來的政經利益,有必要積極和台北磋商,盡速協助台灣解決相關問題,並在TPP達成協議後,立刻推動台灣在第二輪中順利加入。
此刻正是台美政經關係回溫的轉捩點,雙方都應把握機會、全力以赴。
关键词:台灣對美中經貿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