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如大樹 園丁何處尋?

2014-09-05 18:13:51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陸委會特任副主委張顯耀涉洩密案,馬英九總統說,兩岸關係好比一棵大樹,一旦樹上發現害蟲,一定要以啄木鳥態度找出害蟲,這棵樹才能正常發展。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2日訪華府,針對張顯耀案,他說,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勢頭不會因個別事件而停滯。對馬政府熱中的「馬習會」,北京29日已將APEC邀請函送台北,等於宣告馬習會已破局。連串事件顯現的圖像,兩岸都從大局著眼,不計小節,連疑似「間諜案」都可淡化,未嘗不是好事;但對習馬會,反而是台灣急、大陸不急,耐人尋味。
 
張顯耀是不是兩岸關係的「害蟲」,檢調還在追查。台北淡化張顯耀秘書傳真機密文件給台商,再轉交國台辦的事實,聲稱兩岸協商已制度化,不受一人去職影響,並直指張案為「共諜」之說是新聞競爭的產物,把「誤會」的責任推給媒體。馬政府接著公布兩岸貨貿協議談判9月10日在台北舉行,也宣布陸委會副主委繼任人選施惠芬。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30日赴江蘇淮安與海協會會長陳德銘會談,他形容張案是「小波瀾」;陳德銘則以「陽光燦爛」比喻兩岸關係,認為這些風風雨雨,幾十年後來看都是很小的事,兩岸雙方要堅信和平發展的大局是歷史必然趨勢,要有信心。
 
兩岸這些出乎意料的「超穩定」狀態和自信,張志軍率團訪華府,與美國副國務卿伯恩斯會談,也作了另一註腳。相對於北京對香港的強硬態度,北京對台灣隱忍,美中台三方關係,都讓人「如沐春風」,與中美在東亞的戰略地盤爭奪對立對照,箇中因由饒富蘊味。
 
「馬習會」大陸不急,何以台灣急?兩岸分隔60多年後,領導高層如實現會晤,對兩岸後續交往、穩定彼此關係,絕對有其歷史象徵和實質意義。但卡在「國際」場合,背後還有美日等變數,北京或不欲節外生枝。而馬英九對兩岸融冰、建立如今的「超穩定」交流體系,歷史必會給予正面評價;如只為實現「習馬會」,拉高聲望低迷的馬英九地位,北京仍有多方面風險,也須有更宏觀長遠考量。包括島內年底九合一選舉的政黨競爭和政治操作,即使北京想藉習馬會暗助藍營,反而可能弄巧成拙,不如穩健為上策。所以兩岸關係的大樹,台方只好讓馬英九的後繼者續任園丁了。 
 
國台辦主任近年頻造訪華府,王毅幾乎每年來,張志軍接踵而至。台灣問題涉及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兩岸官員都能與美方溝通暢談,本身即具建設性意涵,也和外界慣有的美方在兩岸關係「作梗」的印象有違。說明美中紛爭表象下,有很務實的一面,這樣既有利兩岸關係發展,也有利中美兩國關係,都值得慶幸。
 
盤根錯節的兩岸關係確實如棵大樹,不因片刻風雨摧打而動搖,這是好事。馬英九任命政治性格濃厚,罷官不成還尋求輿論反撲的張顯耀,顯示用人欠穩當。但接任的施惠芬是台大國發所碩士,屬純法規工作出身的標準公務員,接觸兩岸事務不到兩年,台北政壇都感陌生,更談不上社會信賴與託付。她的任命看出馬政府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心態。
 
新任命說明台北對兩岸工作安排的思考:一、海基會日趨虛級化,將是越來越事務性的組織,甚至陸委會都將降格為國安體系執行單位,王郁琦、施惠芬等未來都只是純傳聲筒角色。二、兩岸談判由經濟走向政治談判,官員實質上桌對話,關鍵主導權自然由總統和國安系統直接掌控。三、既然海陸兩會都是傳聲筒,人事任命信度重於效度,忠誠勝過能力,公務員要比政客可靠。
 
相較大陸台辦對口官員,國台辦副主任葉克冬1985年就開始港澳台統戰工作,近30年對台工作經驗,對照台北新任陸委會副主委不到兩年大陸工作經驗,怎能期待受對等尊重,或有巨大建樹?人才不足,用人不當,讓人為台灣的兩岸關係前程捏冷汗。
 
更可慮的,因張案處置輕忽,恐讓肩負重責的台灣官員,更憚於談判舉措的進退,寧可談判破局以自保,也不輕易挺險以成事,如何在談判桌上運用謀略、爭取勝利?既然馬習會已不可得,馬政府仍須趁早重整海陸兩會信心與士氣,如只談「抓害蟲」,再壯的樹也要被亂啄的笨鳥搞得千瘡百孔,難以健全發展。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