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訪印度 力防中國腹背受敵
2014-09-19 11:06:56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印度,作為此次敦親睦鄰之旅最後一站,也是最重要一站。他特別選在17日印度新任總理莫迪生日當天抵達印度,顯示中國對建立習莫私誼,改善與印度關係的誠意。但與此同時,印度媒體卻爆料,指中印邊防部隊自10日起在拉達克(Ladakh)對峙五天,印度外長甚至在習近平到訪前說,中方要求印度恪守「一個中國」政策前,也須承認「一個印度」,直指兩國芥蒂的核心。
印度在中國元首到訪前,一再釋出「不和諧」聲音,是因自恃目前正處於大國合縱連橫中非常吃香的位置,可打的牌甚多,既沿襲其遊走於美蘇兩強權間的傳統,仍優遊於列強之間,獲取實際利益。莫迪月初才訪問日本,並獲日本承諾未來五年內投資印度350億美元,兩國還宣布將舉行聯合軍事演習;在習近平訪問印度後,莫迪還將應歐巴馬總統之邀,於月底成為白宮的座上賓。
印度9月間在國際外交舞台的密集表演,是國際地位提升的縮影。習近平訪德里,與其說是為促進兩個世界人口最多的新興經濟體的密切合作,毋寧說是中國為防堵印度全面倒向美日聯盟、制約中國而採取的「除雷行動」。由於美國將戰略重心東移,結合盟國日、菲、澳等對中國形成海上包圍圈,並動員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加入軟圍堵,中國為確保德里不迅速靠攏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初具規模的無形「反中聯盟」,儘早與印度務實的強勢領袖莫迪拉關係,以經濟利益穩住莫迪新政府,避免與美日博弈時腹背受敵,對中國至關重要。
由於歷史原因,半個多世紀來,中印關係在磕磕碰碰、戰略猜疑中動盪發展。中國人認為印度被美、日利用來遏制中國;印度人則認為中國利用克什米爾問題遏制印度。中國進入印度洋讓印度警覺;但印度進入南海,與越南加強防務合作和共同開採石油,也被中國認為「撈過界」。印度人認為中國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及斯里蘭卡大建港口,是在包圍印度,尤其中巴所謂「全天候關係」,根本就是支持巴基斯坦來制衡印度。
中國也對印度庇護達賴喇嘛,提供西藏流亡政府活動舞台耿耿於懷。印度人認為,中國反對印度擁核,是反對印度強大,且認定巴基斯坦核計畫得到中國支持。印巴邊界問題懸而未決,邊防軍長期對峙,更是讓兩國鷹派人物時常借題發揮炒作的話題。
但中印「口和心不和」的根本原因,是兩國互為對方實現地區強權野心的障礙。中、印接壤長達3500公里,都是新興經濟體的領頭羊。不過印度總體發展比中國差,中國人均收入達6800美元,印度還不到2000美元;印度去年GDP達2兆美元,中國為9兆3000億美元。而按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全球競爭力排名,商業環境方面,中國排第28名,印度排71名;在基礎設施和宏觀經濟環境方面,中國分別排第46名和第10名,印度則排87名和101名。可見印度要趕上中國,還需要一段時間。而印度在資金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需求甚殷,中國正可提供幫助,打開彼此合作的大門。
雄心勃勃的莫迪政府新上台,把發展經濟、增加就業擺第一位。印度立志做大國,外交上追求自主,並不會滿足於只做美日的棋子,這就讓中國有操作空間。但中國要穩住印度,習近平此次訪問印度三天中,須對印度作出某些重大承諾。由於習近平與莫迪兩人特性相似,都是強勢民族主義領袖,在國家安全問題上立場都強硬,而在經濟方面願意合作。中印雙方都明白在領土爭端和邊界爭議方面,難有較大的實質退讓空間,因此中國增加對印度貿易投資,改變兩國貿易不平衡,將是必然的選擇。
隨習近平訪印的中國企業家多達百餘人,儘管中國外交部否認印媒報導指中國將力壓日本,承諾未來五年投資印度1000億美元,但相信習近平向印度承諾的投資規模,仍可能超過日本的350億美元。預料習近平與莫迪會談,將改變中國在印度投資極低的現狀,為中國在印度投資建設工業園區和高速鐵路奠定基礎。而「習莫會」將為中印關係的長遠發展定出甚麼樣的框架,完全取決於兩人的政治決斷。
关键词: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