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者應展治國自信 小者宜創民主價值
2014-09-30 09:46:16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香港學生爭取特首普選罷課示威,周末擴大成數萬人提前「佔領中環」,逾萬人占領政府總部,警方施放催淚彈強力清場,至少十餘人受傷。這場類似台灣3月「太陽花學運」的翻版,估計難改變北京立場,但衝撞式民主抗爭一旦在香港萌芽,將難善了。北京勢須審視香港這個「一國兩制」櫥窗,能否滿足香港700多萬人心底的渴望;而大陸如何與台港「心靈契合」,已成習近平強勢領導下的新挑戰。
香港爭民主抗爭之際,巧合的是,習近平主席26日會見台灣統派團體,重提「一國兩制」。中共領導人近年鮮少再藉「一國兩制」號召台灣,上任兩年常以「兩岸一家親」軟調訴求爭取台灣民心的習近平此言一出,台灣朝野都感刺耳,議論紛紛。多數人理解,習近平強化兩岸必須統一的立場;但「軟話沒有更軟,硬話卻更硬」,透露習對台港情勢的焦慮,擔心台灣分離力量壓過統一聲音,香港踵繼台灣後塵。
習近平發表談話前一天,台北外交部次長史亞平在立院氣急敗壞澄清「德國之聲」專訪馬英九總統,指馬並未如報導所稱,要學習兩德的「統一經驗」,促進兩岸統一,強調兩岸與兩德情況不同,應有各自的模式。
當前在台灣談統一,彷彿已成領導人大忌,比談獨立更避之惟恐不及。「聯合報」9月15日公布「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連續五年追蹤調查,台灣民眾對兩岸軍事、外交、經貿,已從過去的「互利」認知,轉變為「競爭」的看法。至於統獨,仍以47%希望維持現狀比率最高;支持急獨與緩獨共34%的比率略升,支持急統與緩統共11%的比率則略降。
有六成三台灣民眾預見中國大陸會成強國,而台灣即使拿不出相對應的競爭力,以及國家定位的終極方案,但朝野都寧可選擇維持現況,不退不前。由此觀之,習近平再提「一國兩制」自有其脈絡,顯示北京對港台分離走向的關切與焦慮。
港台政治地位、推行民主條件、歷史背景,自然不可相提並論;但爭取自由與民主,是人類與生俱來天性。尤以今日民智大開、一呼百應,北京給香港「假民主」的特首選舉,抗爭擴大,北京祭出封鎖網路,不讓內地民眾知悉,怕大陸民眾效法。治理香港似缺乏自信,如何談一國兩制「垂範」民智大開的台灣?又如何欺世和說服世人,香港回歸後「50年不變」的承諾可信?
習近平上台迄今,各方面都表現強烈民族主義和自信,他告訴香港富豪,一國兩制的原則是相互的,香港人享有大陸前所未聞的自由,而香港人制定政策應考慮香港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他也向台灣統派說,「台灣同胞也需要更多了解和理解大陸13億同胞的感受和心態,尊重大陸同胞的選擇和自由」。其潛台詞就是「不能你們光要民主,不考慮大陸百姓想法和中共治理的難處」。
特首普選、APEC「馬習會」,習都強調「一國」或「 一中」,其意思甚至是指「一個中央」而不只「一個中國」了;所以站在「理解大陸同胞」基礎上,許多事不能如台灣和香港一廂情願。他過去的軟調與笑容,現在換成一貫的硬派風格,或許這才是最貼近真實的習近平的硬思考。
問題是,大陸想爭取台港同胞的「心靈契合」,就不能「咬定青山不放鬆,不管東西南北風」,必須「符合現實情況」爭取台港民眾的向心支持。「中國心」與「中國夢」都要建立在心理自然認同,而不是政策的控制羈絆上。正如習近平在政協65周年談話,「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港人爭普選特首權利,未必等同「港獨」,真普選也可在基本法中找到依據。但大陸恐懼放權後難收拾,越是鐵板一塊,香港越反彈,對台灣亦復如是。習近平正不自覺地走上2000年台灣的總統大選、朱鎔基為民進黨「助選」的覆轍。
對香港普選、對APEC「習馬會」,北京都未改其防堵思維,如今兩地與大陸的互信都受到重創。或許北京該重新思考,如何展現自信,重建與台港的互信包容基礎,勿被近來對外強硬表現自認有收穫而沖昏頭;台港也適度設身處地瞭解北京的難處,有些事該見好就收,有些事適可而止。兩岸三地在新事件的刺激下,新的裂痕和新的考驗都在眼前。
关键词: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