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對港一國兩制 有集體盲點
2014-10-01 13:49:58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香港回歸17年來規模最大的罷課和群眾抗爭,迄未落幕。謠傳習近平主席指示依不妥協、不流血原則處理,但尚難獲證實。十‧一國慶在即,雙方圍繞慶典象徵的拉鋸,在驅散群眾或堅持到底之間,充滿不確定危險因子。從梁振英、張德江甚至習近平,或官媒和支持體制的民眾,都可見大陸看待港台問題,極易陷入「以大看小」「以多壓少」等盲點和迷思中,過度誇大民族主義認同的影響力,無法充分理解年輕世代或曾脫離大陸上百年的港台民眾心態。
施捨的民主:「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是鄧小平對香港回歸的承諾,也藉香港為台灣預創「對照組」,希望贏得台灣民心,將來心甘情願回歸。但香港爭普選發展迄今,大陸官媒、領導人言論常無意流露「居高臨下」姿態,「你們的地方是我們的,為你們當家作主,為甚麼還挑毛病?」這種要命的施捨態度缺乏體諒和平等,常是隔閡摩擦的主因。
「香港是中國的」不必過度強調: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就「佔中」聲明說,「香港是中國的香港,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香港事務純屬中國內政」。問題在沒有人挑戰香港歸屬權,北京高高在上踞傲姿態,除提醒外國別插手外,不無暗示香港700萬人,相對於大陸13.5億人是絕對少數,「該讓我們為你當家作主」。習近平告訴香港富豪,香港人已享有大陸人未曾享有的自由,需考慮香港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台灣同胞也需更多了解和理解大陸13億同胞的感受和心態,尊重大陸同胞的選擇和自由」,意謂你少數該依附我多數之下,就是沒道理也要服從我。這種強勢已指向爭議的終點─北京不會妥協退讓。
為何不抗拒英國,反而抗拒祖國:北京很難理解,何以港英時代無民主,港人卻安之若素?如今有立法會選舉,2017年即可投票選特首(即使候選人是中共操控選定),反而有如此多不滿?資深媒體人李怡認為,中共掌權者最該反躬自問為什麼。根本原因是香港宗主國從民主法治國家,轉為專制人治國家;這種改變使香港文明趨向淪落,也使港人為捍衛自由法治而民主奮起。譏評港人心繫殖民,用民族主義號召,都無助弭平雙方鴻溝,就像港台年輕世代享受不到中國崛起的好處,反而面臨更大競爭壓力,都值得北京深思找尋新對策。
多數和少數,中央和臣民:港人爭民主的大是大非,不在人數多少,而在道理和原則。「高度自治」眼見將成「鳥籠民主」,中共指定好候選人,港人一人一票選舉,見多識廣的港人豈能接受。陸港歧見說明環境影響人的思維極大,北京高層、智庫和中共治下民眾,或許都未擺脫這些盲點。香港信報前總編輯邱翔鍾說,根本上看,要收復香港人心,北京須把香港人當作公民,而不是自己管治下的臣民,但北京並無這種尊重意識。
普世價值不是毒藥:中共習慣藉外國勢力介入,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是西方顛覆中國的陰謀,拒斥民主化。中國受百餘年列強屈辱,急欲擺脫可理解。香港如真普選即使選出非北京認可的特首,客觀上並不致與北京抗衡,更非「港獨」。香港如充分自治,成為中國的「櫥窗」,正可彰顯北京的開明、大度和宏觀,也不意味大陸須馬上跟隨香港民主化步調走。北京翼求特首成「傀儡」,正是大一統和中央集權傳統的根深柢固意識,明顯與「一國兩制」相斥對立。
大陸官媒和微博迄今屏蔽香港「佔中」報導,想用操控大陸村官選舉的手法來操控香港特首選舉,甭說「一國兩制」精神和發展性已全然摧毀,中國實力愈走強,但對爭取民主群眾運動的戒慎恐懼,反讓人感覺欠缺「免疫力」和自信。跨越不進開放社會,中國就難真正強大,也是繼續崛起成強國的致命弱點。
70年前,1944年6月13日《解放日報》曾刊登毛澤東答中外記者團的話,他說:「一個不是人民選舉出來的政府,有什麼臉面代表這個國家?」「只有建立在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的自由與民主選舉政府的基礎上面,才是有力的政治。」奉毛澤東為開國偉大領袖的北京領導們,如能重讀那篇訪談,不知作何感想?鄧小平創造的「一國兩制,高度自治」,如今被折騰成這樣,又如何向歷史和全民交代?
关键词: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