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加香港 也難改變大陸的事
2014-10-03 10:19:07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今年以來,大陸與台灣、香港的互動關係趨緊張。台灣反兩岸服貿團體亟欲結盟香港,壯大「反中」聲勢,年初台灣318學運,霸占立法院、入侵行政院,香港學生赴台觀摩,港媒聲援;年中,港人爭自主、真普選特首,罷課佔領中環,台灣學運組織也隔海加油,還闖進台北的香港經貿文化辦事處遞抗議書。台港串連一同高舉「民主自決」旗幟,確能吸引國際媒體注意,但受限既有形勢,卻難改變一些冷酷的現實。
台港現代化進程先於大陸,各自發展出獨有特長,譬如台灣的民主開放和公民社會、香港的自由、法治和效率,都可視為大陸未來發展的先期試驗,甚或作為參照樣本或範例。但近年有些事,印證這類樂觀的導引作用在殞落磨損,甚至主從易位。大陸很大、台港相對小,政治體制不同,有些觀念
,彼此有漸行漸遠之勢;有些事務,即使台灣加香港,也改變不了大陸的現實,試舉數端說明:第一,現代中國史觀,認定大一統是強國之道,是中國穩定發展的前提。習近平日前說「統則強,分必亂」是歷史規律。分裂,對多民族的中國是災難,不只製造內耗,還阻滯現代化進程,削弱國力,重蹈20世紀外邦侵凌的苦難。
中國13億人接受大一統思想,認知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兩大分裂時代,華夏疆域縮減,眾小國欠缺福國利民建設,難顯漢唐盛世榮光。而台灣和香港則自訂國民教育課綱,社會多元,珍惜「小而美」,未必完全認同大一統,但也難撼動大陸和新世代中國人的這種史觀。
中國13億人接受大一統思想,認知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兩大分裂時代,華夏疆域縮減,眾小國欠缺福國利民建設,難顯漢唐盛世榮光。而台灣和香港則自訂國民教育課綱,社會多元,珍惜「小而美」,未必完全認同大一統,但也難撼動大陸和新世代中國人的這種史觀。
第二,大陸行一黨專政,是典型菁英集權治理,與香港代議制民主,公開審查預算,文官須接受代議士質詢有別;更與台灣全民直選領導人,一人一票、完全自由,立院掌控政府預算,官員受民代監督不同,導致政府決策風格迥異。例如廣東省今年5月因強降雨鬧水患,東莞市黨政官員夜會,決定犧牲塘廈鎮為疏洪區,挽救清溪、黃江、鳳崗等相鄰五鎮區安全。隔日晨即實施,理由是塘廈國民所得高,承受得起損失。
這種犧牲個體、成全總體模式,高效減低經濟災損,台港絕難照搬,除了民代究責逼辭官風險,還有個體和人權平等觀念約制。台港都追求民主自決極大化,但面對的卻是「可犧牲少數、成全多數」,集權可恣意任行的決策體制。這種觀念鴻溝,使彼此形同水火難互容。
第三,台港現代化起步都較大陸早,從容建置國民教育、經濟建設與法律秩序。大陸近30多年厲行改革開放,基礎科學、軍工產業、太空科技都迎頭趕上,躋身全球前列,總體經濟實力僅次於美國。台港既有的硬體和總體成就,近年漸被大陸超越,地理位置又都緊鄰大陸,大陸勞動力、市場都是企業的生機,面對強鄰大陸政經各方面「磁吸」和競爭,逼著台港低頭屈從。
台港期待充分「民主自決」,多數民眾希望自己過好自己的小日子,與大陸有區隔;但既無法改變大陸民眾史觀,也翻轉不了大陸決策模式,更擋不住大陸成長勢頭,矛盾衝突就可能激化。一些抗議走向「反中」,馬英九被學生擲書抗議親中賣台,佔中群眾把梁振英塑造成青面獠牙,訴求都變台港內鬥,而營造的輿論效應都在大陸境外,撼動不了中國輿情。
雖然這類行動多少有向北京示威的效果,但台港靠自身經濟籌碼、社會現代化,都難改變與大陸間的不對稱依賴關係,優勢且繼續流失。台灣幸有中華民國憲法的法統傳承,有台海天塹、有軍隊,有國共長期鬥爭與合作歷史,更有複雜的國際強權利益糾葛,是北京不得不正視的現實。相對而言,香港經濟、民生消費品供應仰賴大陸甚殷,除了民眾意志,香港實無籌碼可言。
從大形勢看,解決這種緊張關係的上策是靠長期「和平演變」。陸台港澳和新疆、西藏將來要在同一個屋簷下和諧共處,無論政治體制是「一中屋頂」、聯邦或聯邦、一國多制或其他,關鍵都在人民的心靈契合上,沒有契合就難談和諧。鄧小平30多年前創造的「一國兩制」並非鐵律,中國早晚須擺脫靠「遺旨」治國傳統。只有讓當代人有自己思維,為自己命運作主,治理好自己人,大陸捨棄倨傲的中央威權觀念,才能冀求有個一團和氣與富強的中國。
关键词: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