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中之爭應政治協商 實現習總談話
2014-10-06 12:42:55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一個多星期來,香港特首選舉引起的大規模群眾佔領街頭爭民主,全球矚目。「反佔中」民眾3日與「佔中」學生衝突,街頭見血,130多人受傷。學聯指責警察偏袒,縱容黑社會暴力,因此中斷對話;隨著北京官媒口氣愈趨嚴厲,特首梁振英電視講話,指事件可能失控,要求「盡最大努力盡快恢復社會秩序」,下一步是否清場,再引發衝突,香港社會氛圍充滿不安。
平心而論,港府處理佔中「以和為貴」,除28日發射催淚彈和無數胡椒噴霧,反而刺激更多民眾上街頭示威,以致「佔中」變「佔港」,引起國際視聽負面觀感是敗筆,港府立即煞車,後來執法表現很大程度忍讓,值得肯定。但3日反佔中黑道人士出現,發生肢體衝突,氣氛急轉直下。這兩天北京官媒的「肅殺」言論,指和平示威群眾是「暴徒」,有人直比有如「六四」前的4‧26社論。北京對香港局面似漸失耐性,是否鎮壓,引起國際關切。
本來港府在北京支持下採「拖」字訣,等待民眾受不了繁華路段長期被佔,經濟民生損失,民怨沸騰,佔領派就會像官媒詛咒的「秋後螞蚱蹦躂不了幾天」。但反佔中出現黑道要「收復」街道,無形中為露宿街頭多日,本已精疲力竭的學生增添刺激和「動能」。香港史無前例的大規模抗爭,拖得愈久,愈讓人不安。尤其對話中斷,雙方如何妥協收場,下台階不見了,如何平和落幕?難怪香港大學校長會聲明,表達對當前情況不安,呼籲學生盡快離開有危險地方,重啟對話。
從六四天安門民主運動失敗的慘痛教訓,群眾需理解「見好就收」的策略藝術。但是說易行難,17歲的黃之鋒和學聯周永康27日率群眾攻佔政府廣場,警察鎮暴反而掀起十幾萬人的「雨傘革命」後,學者「佔中三子」似漸被邊緣化。學生能否掌握全局,見好就收,有無談判妥協良策,情勢演變讓風險愈來愈大。
我們除緊密關注每個轉折變化外,或許轉個角度,從宏觀思考香港爭民主,能否出現中國「協商民主」模式的可能性。
習近平日前在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紀念大會,大力推崇政治協商機制。他強調,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下,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越好,這是中國特色,有事好商量。香港和平佔領運動是天安門事件後,中國領土內非直接管轄區發生的民主抗命運動,挑戰北京的權威,也是考驗習近平承諾政治協商雅量的時刻。
2017年香港普選特首,候選人產生辦法是否民主,要找出妥協方案,雙方都不應堅持己見,需要真誠平等協商。幾十萬香港公民街頭抗命,港府和北京無疑都收到港人強烈的反對訊息,不是壓制就能讓人心服;即使能鎮壓一時,終究還會更強烈反彈。所以雙方都不能強迫對方接受己見,而應發揚政治協商精神,尋求妥協,找到雙方「不滿意,但可接受」的特首普選辦法。港人須承認北京統治的合法性和正當性,而北京和港府都須體認反對特首選舉方案具強大民意基礎,各退一步,對話談判才能綻開出民主花朵,香港也會變成千載難逢的協商民主實驗場。
170年前鴉片戰爭,大英帝國挾持船堅砲利,打開古老天朝門戶,西方文明強迫中國走上現代化的痛苦歷程。香港融合中華社會民間文化和英國自由法治價值,使東方之珠成中西文化融合的結晶。號稱香港「民主之父」的李柱銘在紐約時報專欄呼籲:「我們為什麼堅持不妥協?因為這是捍衛香港核心價值的最後立場,也是分別香港與中國不同所在:依法而治、新聞自由、善良治理、司法獨立和保護基本人權。香港不想變成另一個中國大陸城市:腐敗、裙帶關係和一黨專政。」
李柱銘堅持理念,但也顯示西方民主教條主義者的偏見和傲慢,「不妥協」會變成打一場絕望的落日餘暉保衛戰。中國文明重新崛起,香港、台灣必然日益籠罩在中國地緣政治的秩序下。香港想變成倫敦、紐約無異癡人說夢。雖然中國傳統文明欠缺西方法治和民主基因,但也有許多彌補西方民主欠缺的長處。民主之爭雙方都不應走極端,不能讓血氣方剛的青年帶著群眾橫衝亂撞,而應以中西融合成熟的文明素養,努力尋求協商,譬如改變特首候選人篩選委員會結構等,才是解套之道。
关键词: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