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佔中」顛覆的經濟議題

2014-10-07 11:35:42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香港「佔中」( 佔領中環) 行動,幾乎成近來亞太地區最重要議題。在事件前,許多推論認為,佔中行動將難成氣候,頂多只有幾百人參與。後來即便有20萬人上街頭,許多人還是認為無法持久。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引述香港市場分析人士說,香港佔中因多種因素不會持久,其中一個最重要原因,是經濟勢力。香港重視經濟發展,過去十幾年成功轉型,成為進入大陸的橋頭堡;中國現有優勢,就是能對香港「錢包」造成關鍵影響,如今佔中陣營最大顧慮,正是香港經濟損害日益擴散至各行業,僵持對佔中形成非政治性壓力。
 
香港一直扮演中國的窗口。從清朝開始,就是中國南方的對外門戶,在英國殖民建置相當完備的經濟制度下,香港成為東方明珠。但也因英國殖民,後又在中國大陸處處影響與箝制下,使香港對經濟領域外的活動較冷漠,尤其對政治產生巨大疏離感。在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時,講好20年後普選特首,逐漸趨近20年後的今天,香港經濟地位也在變化,年輕人對香港前途的關切,轉而成政治上的期待。佔中行動無論結果如何,香港已徹底改變。
 
依據美林證券估計,佔中示威前三天,香港經濟損失約5億美元(占GDP的0.18%),股市下跌3%,但佔中行動成真,顛覆過去香港人對政治冷漠、只關心經濟的舊印象。事實上,不僅香港如此,許多亞洲國家因過去窮困,為了發展經濟,也都願意犧牲環保、犧牲健康、犧牲娛樂、甚至犧牲民主,以成就經濟。但這樣唯經濟考量的思維,如今已受到挑戰。日本、亞洲四小龍如此,甚至中國大陸也開始關注環保、健康、分配公平等議題;GDP成長率固然仍是亞洲各國政府施政重點,但民間的期待卻更注重公平正義、生活品質,甚至自由民主。
 
近年香港經濟發展呈現高度M型化,貿易、金融、旅遊或工商服務相關產業,固然還有其發展利基,這四項產業便占GDP近六成比重。但除此之外的產業,發展均不具競爭力。過去,曾蔭權擔任特首時,曾提出推動發展六大產業,包括文化及創意、醫療、教育、創新科技、檢測及認證,以及環保產業,但成效有限。也因此,對香港年輕人而言,要麼得融入上述的四項主力產業,否則難見樂觀未來,以中港簽屬的「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也只強化香港產業,利益更集中,而非更多元。
 
對未來前途悲觀,促成香港年輕人的佔中行動,包括許多年輕人寧願放棄比台灣高兩、三倍的薪資,也要移民台灣、澳洲、新加坡、德國等地。據港府統計,僅今年第一季,香港就有3 9 0 0多名公民外移。這些佔中和移民行動,顯示新一代香港人對香港發展模式的不滿與失望,也顛覆香港過去為了呼應全球化趨勢,而徹底放棄自我經濟發展模式,如今經濟依附大陸程度愈來愈高。
 
新加坡在1997年金融風暴後,就已認知國家再小,也不能過度依賴少數產業。也因此,新加坡除了在金融、貿易、旅遊及工商服務要與香港一爭長短外,更用心發展包括生技、石化及電子產業。但相反地,香港似乎因為仗著有中國當靠山,在經濟上無法多元發展,無法給予年輕人多元及創新的發展機會。
 
不僅新加坡,台灣似乎也開始反省,認知到在開放及自由化的同時,在地經濟與在地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在台灣先前舉辦的經貿國是會議裡,這也成為政府施政的共同意見之一。其他國家包括韓國也開始重視所謂內需中小企業的民生經濟;日本安倍最近內閣改組後,再次強調,新內閣首要任務是活化地方經濟,推動國家經濟復甦,日本政府甚至因此成立「城市‧
 
人‧工作創生總部」,主要是為糾正東京的單極化問題,加快確保地方年輕人就業和創造良好育兒環境等多項工作的具體化進程。種種跡象顯示,亞洲國家已逐漸修正過去單極發展的經濟模式。
 
總之,香港佔中行動,除了彰顯香港年輕人的政治訴求外,同時也顯現過去亞洲既有的唯經濟及單極經濟發展模式和思維,都面臨顛覆。香港如無法解決這些問題,社會穩定可能日益受自己人衝擊,要根本解決這種緊張關係,在港府的治理和擘劃能力,責任未必全在北京。
 
关键词:香港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