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甚麼拒成「世界經濟一哥」

2014-10-15 10:05:34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國際貨幣基金(IMF)和世界銀行上周宣布,以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ies)計算,中國經濟總量本月10日已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意味著中國比外界預期早五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經濟「一哥」。這對自毛澤東時代便矢志「超英趕美」的中國來說,本應敲鑼打鼓,大肆慶祝,但中國的反應卻出奇冷淡。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出面代表官方回應,拒戴「高帽」;中國官媒也懷疑這是西方國家「捧殺」中國的陰謀。
 
過去30年,中國經濟迅猛增長,成世界最大貿易國,擁有最多外匯存底。在經濟總量繼2007年超過德國、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僅居美國之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外界一直推算中國何時超過美國,成世界最大經濟體。最樂觀估計是2019年,其次為2025年。但IMF和世界銀行最新數據卻顯示,本月美國經濟規模約17.4兆美元,中國則為17.6兆美元,中國經濟總量已超過美國。
 
把中國抬上已被美國雄踞142年的「世界經濟領頭羊」地位,是否為西方國家陰謀,見仁見智,爭議焦點在購買力平價(PPP)是否科學。有兩點必須指出:一,購買力平價與匯率一樣,一直作為評估經濟規模的方法之一,被學界採用,並非專門針對中國,過去中國對這種統計方法也從未提出異議。二,據著名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遜(Angus Maddison)估算,中國早在19世紀70年代(即清朝同治時期)前的300多年中,就是世界最大經濟體,如今是「重回」世界第一,中國大可毋須惶惑不安。 
 
不過,中國拒戴「世界第一」的「高帽」,確有難言之隱。一,儘管從國內生產毛額(GDP)看,中國確實可能已超越美國,但若加上「人均」二字,GDP數據就顯得蒼白無力。例如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人均收入只有美國的五分之一。以匯率方法計算,中國人均收入只有美國的八分之一。而當年英國和美國居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地位時,其人均收入水平也同時達到世界前沿。若按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排名,中、美兩國差距更大,中國在186個國家中排第101位,美國則高居第三。
 
二,中國若接受「第一」的桂冠,危害甚大。首先,會被要求在聯合國繳納更多會費(目前中國為聯合國第六大會費貢獻國);其次,會被要求在氣候變化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談判中更有作為,再難堅稱自己是發展中國家,出的錢應該比富國少;再次,會被要求在20國集團(G20)、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WTO)等承擔更多責任,中國能搭的「順風車」將愈來愈少。而從地緣政治看,中國成了第一,只會令「反中國」勢力更加抱團;中國與新興經濟體的關係也會發生質變。而中國執政者顯然尚未為這一切作好準備。
 
三,中國非常清楚,經濟規模雖超大,但在技術、創新和經濟效率方面,不僅仍落後美國數十年,甚至也落後西方許多國家。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粗放性,單純依賴人力資源、環境資源獲取的GDP,決定其經濟總量越高,越不可持續。
 
四,從大陸老百姓觀感看,儘管美國近年民調都顯示,超過半數美國民眾認為,中國已是世界最大經濟體,但在中國,老百姓感受大不相同。如果有人像世界銀行那樣告訴中國百姓,人民幣的購買力比目前與美元匯率反映的高出1.85倍,恐怕很少中國人相信。另一方面,中國如果也如西方媒體一樣,宣傳中國經濟總量超美,民眾勢必會要求當局,在社會服務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加大投入;如果在治理霧霾、改善生活品質等方面繼續「無為而治」,必將受到民眾愈來愈大的壓力。
 
有報導說,世界銀行今年4月提出中國經濟總量即將超美的報告前,中國曾試圖以統計方法和數據站不住腳為由,抵制這個報告和結論,足見北京對國際輿論「捧殺」中國的提防與反感。
 
美國皮特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主任弗雷德.伯格斯滕(Fred Bergsten) 一針見血地指出,「一方面,中國喜歡隨著作為全球增長引擎而得來的名望和榮耀;但另一方面,因為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不願承擔美國傳統上樂於承擔的那些領導責任。」然而,只要開發中國家發展速度比已開發國家快的趨勢不逆轉,中國經濟總量超過美國,應該是早晚的事,中國須早作妥善的準備。
 
关键词:世界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