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品牌信譽 再遭黑心食油重擊

2014-10-16 09:58:58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去年迄今,台灣食用油市場連爆三大案,大統、強冠、頂新等三家規模一家比一家大的食品企業,把低質混油、劣油宣傳為優質食油,詐騙無數消費者和大小飲食商號,拖累全台食品產業,損失達124億元台幣(約合4.13億美元),並重創台灣品牌商譽,其連帶損失大到難以估算。少數無良企業為謀私利、不顧民生的惡行,也招致空前反撲,消費者聯合抵制,變成社會運動;馬英九總統為此召開國安會議,呼籲全民抵制黑心產品、黑心企業。在中國大陸,網民也發起拒買頂新家族的「康師傅」等產品,風暴還在持續。 
 
這波抵制劣油企業,由社會意見領袖發動,透過社群網站傳播、傳統媒體報導,台北、宜蘭、台中等地夜市攤商自治會跟進,接著22縣市政府命令轄區學校停售頂新食品,台北市餐飲職業工會近20名戴白帽大廚號召抵制,引發廣泛共鳴。這場以「民憤」為基礎發軔的非街頭公民行動,因為逢選舉年,候選人和政黨推波助瀾,連總統、國安會都進場,食品安全提升至「國安」層級,比百萬人「倒扁」的紅衫軍、鼓吹「軍中正義」的白衫軍或318學運,更具社會意義和影響力。 
 
聲勢浩大,威力空前的制裁無良廠商運動中,固然看到民意和民憤激發的力量,但我們不禁要問:號稱進步文明社會,政府機制和監察、廠商自律都無法保證大眾食品安全,須借如此原始,甚至帶有民粹和「獵巫」色彩的運動,來保障消費者權益,政府公權力效能何在? 
 
台灣歷數十年無數人投入心血努力,建立Made in Taiwan的優質品牌聲譽,贏得消費者信心。在海外,包括部分大陸背景移民,在近幾年大陸食品連續爆出添加有害成分後,很多移民日常購買進口消費食品,也常有「台灣製造,我們比較放心」的迷思。但經歷連續食安事件後,這種被信任感已動搖,這是台灣的巨大損失。 
 
尤其台灣魏家四兄弟,家族赴大陸30年打拚成功。「康師傅」產品紅遍大陸,所謂「鮭魚返鄉」重回台灣投資,挾著在大陸賺大錢的財力,入主台灣老牌食品味全、台灣著名地標台北101大樓等經營,其連鎖企業無數,儼然成衣錦還鄉、回饋鄉里的典範。沒想到,最近三波食油安全風暴,魏家的關係企業連續「上黑榜」,本是「台灣傳奇」,轉眼間變「台灣之恥」。一切令人欣羨的榮光,瞬間俱毀於追求低成本、罔顧企業責任和道德的經營手法上。賴台灣品牌維繫的所有與頂新有生意往來的企業,也跟著陪葬。 
 
連串食品安全風暴,再讓人看到政府荒謬的一面。食品安全關係全民健康,「民以食為天」、「人民權利至上」,政府奉行此信條沒錯。但政府有司法體系、有法律、有檢察和調查機關,也有行政命令和公務員執法裁罰權。不藉這些公權力運行,徹底查遍所有違法申報進口的飼料用油、劣質油,將違法者一網打盡、全數起訴審判,並檢討制度缺漏,反而順應民粹風潮,呼籲全民抵制一家企業,雖順應了民意,卻喪失國家領導人和最高行政機關該有的高度。試想:那個國家的民選總統會呼籲全民抵制某家企業?馬政府的思維和危機應對選擇,恐怕也有問題! 
 
頂新遭遇「滅頂」危機,可謂咎由自取,讓人聯想企業最重要的座右銘,就是誠信。這是人類有商業行為迄今就有的古訓,顛撲不破。食品業非技術密集產業,面對國際競爭,經營者必然不斷追逐降低成本,到處找廉價原料和勞力。但就像清代著名中藥業者「同仁堂」古訓,「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一點一滴原料的使用,顧客未必看得出來,但不能偷斤減兩,怎能因控制成本有底限,就偷用不適合人類食用的畜禽飼料油,這種違背良知的作為和後果,足可作任何心存僥倖的企業警惕。 
 
從爆發的上述三起劣油、飼料油貿易流向,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工業用和飼料用原油,是跨越中國大陸、香港、越南和台灣四地的跨國貿易犯罪,而海外僑胞也經常採購這些地區的產品,或用問題油加工的再製食品。這一回,我們都是受害人,如何重建對「台灣製造」的信心,是台灣政府和民間的事;故鄉的食品亮紅燈,關心之餘,慎選產地和廠商產品,恐怕是海外華人無奈中能做的選擇。
 
关键词:食油黑心品牌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