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國家記憶」聯結中美 拉近兩岸

2014-10-17 11:42:05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國家記憶─中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合作」展覽,15日起在美國華盛頓特區雷根國貿會展大樓威爾遜學者中心展出一周。協辦展出的美洲「世界日報」9月下旬登高一呼,推出「尋找CBI英雄中國遠征軍」,短短三周餘,僅北美就找到十位年逾90、當年參與中緬印戰場作戰的官兵,並專訪他們談英勇戰史。重溫史實,英雄泣淚,令人動容!這場展覽除了還原史實,表彰英雄,更凸顯中美傳統友誼,也有益促進大陸和台灣的聯結。鑑往知來,對三方都有重要意義。
 
這次展出的史料,在可歌可泣的中國抗日戰爭史中,只是中緬印(CBI)戰場部分,也是同盟國陣營中、美聯手對抗日本的史實。所有展品都出自美國國家檔案館,是美國戰地記者百分之百存真的歷史原汁原味。忠於史實、還原史實,讓更多人知悉中美在二戰的合作歷史;而那時的中國,是國民政府領導的中國,這些都具時代意義。
 
為甚麼說要「還原」史實呢?有兩大意涵:其一,正如主辦方之一威爾遜中心基辛格研究所主任戴博(Robert Daly)所稱,很多美國人不知二戰中有中美同盟,兩國曾是盟友,也不知中國遠征軍這段歷史。中國其實是「被遺忘的盟友」,二戰期間中國與美英聯手對抗日本;但戰後中國與日本地位卻互換,日本從敵人變美國盟友,中國的貢獻少被提及。這段史實自須予「還原」。
 
其二,半個多世紀來,台海兩岸對中國抗戰史的記載和詮釋,因國共內戰、兩岸分治糾葛,很多地方未充分尊重史實。但隨著大陸開放,當年蔣委員長領導下的抗日戰爭,近年逐漸浮現史實原貌。中緬印戰區正是蔣介石親自派遣的部隊,這些史實戰功自然也須「還原」。
 
「國家記憶」先後在台海兩岸展出,讓後人看到中國遠征軍在中緬印戰場轟轟烈烈的貢獻,譬如1942年在緬甸,中國遠征軍以不到一個團約800人兵力,在劉放吾團長率領下,擊潰數倍於己的日軍,拯救被圍困的7500餘名英軍、美國傳教士、記者和家屬,締造著名的「仁安羌大捷」。這些豐功偉績如今還有健在的官兵親身見證,事蹟該被更多美國政治人物、智庫、民眾,乃至全世界華人知曉,並向這些老英雄們致敬。
 
展覽也提供我們多層次思考。首先,是中美的歷史關係。誠如戴博指出,二戰時美國盟友是中華民國,如今中華人民共和國高調紀念二戰中美同盟,國共因素十分複雜。對照今天美中在東亞和許多國際事務上經常齟齬扞格,展覽應有助提醒美國人鑑往知今;美中曾是盟友,利益相關,今後攜手合作對彼此都利大於弊。
 
其次,中國抗戰史半個多世紀來,兩岸對歷史話語權的爭奪未斷,到底是國民黨或共產黨領導抗戰,抗戰史該是8年或12年,誰的犧牲多、功勞大?這些史實應跳脫政權興替,也無關大小強弱,事實俱在、鐵證如山,忠於史實是任何政權、團體和個人都須服膺的信條。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點滴累積,聚沙成塔,摒棄政治扭曲的「片面史觀」,才能增進兩岸同胞互信和團結。
 
「國家記憶」四個字寓意深遠,中美都該強化這段記憶,珍惜友誼,促進合作;而中國尚處於分治狀態,兩岸政權和民眾更不能失憶、遺忘、淡化或扭曲這些史實。談歷史更忌「內外有別」,作為統戰工具運用。日本竄改侵華歷史、拒不認錯,讓所有中國人不齒;同理,兩岸各有偏頗扭曲的歷史,今後也須合作逐步予「還原」,否則指責日本的同時,我們自己如何自圓其說?
 
「國家記憶」在台灣展出時,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等都到場參觀,展覽還曾在台北國防部展出一部分,正是喚醒中國軍魂。史實更可視為兩岸「臍帶」之一,強化彼此聯結,端視北京能否真心對待中華民國和其在抗戰貢獻的史實。只有表現自信,內外如一,兩岸一家親,相逢一笑泯恩仇,才能真正促進兩岸互信和政治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說,「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任何人都不可能改變歷史和事實。」兩岸如能以合作抗日的歷史共同記憶為基礎,把「正視現實」「求同存異」「累積互信」等宣示,都從「正視歷史」做起,譬如兩岸民間開展歷史對話、共同成立委員會,全面重新編纂抗戰史等,都有助兩岸關係開展新的篇章。
 
关键词:「國家記憶」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