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APEC晤安倍 應化被動為主動

2014-10-19 10:02:46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北京主辦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 A P E C ) 下月即將舉行,中美間因「瑜亮情結」,受香港民運、南海主權紛爭等影響,峰會暗中較量已不是懸念。台灣派遣前副總統蕭萬長出席,「習馬會」已不可能,使高峰會焦點轉移至習近平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能否會晤,談些甚麼,以及中日關係是否從此融冰等問題。
 
安倍16日在義大利參加亞歐高峰會晚宴後,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握手寒暄;中國駐日大使程永華在日本演講也稱,APEC對中日高峰會是「很重大的機會」。日本輿論認為,「習安會」已有譜;但「紐約時報」潑冷水,指「習安會」將只會晤15分鐘。
 
中日關係涉及亞太穩定,間接影響美中關係,能否破冰,備受國際關注。安倍第一次執政時首度外訪選擇中國,讓中日關係破冰,結束長達數年的中日首腦(當時是胡錦濤和小泉純一郎)「王不見王」僵局;但他第二次執政採強硬對華政策,在歷史認知和釣島主權等爭議寸土不讓,並著手突破戰後和平憲法,導致中日再度陷入高層對話冰封。目前中日都有意創造「習安會」,也為此鋪路。日本鑑於經濟需要,比中國更期待峰會,已為此作了不少鋪墊。日本外務省亞洲大洋洲局長伊原純一月前秘訪中國,要求10月底兩國重啟防務部門工作層級磋商,以啟動海上聯絡機制,避免釣島緊張對峙引發意外衝突。
 
之前,「史上最大規模日中經濟協會訪華團」200多人9月下旬訪華,表明最大目的是為實現中日首腦會談鋪路。曾長期負責對華外交的外務省總務課長垂秀夫,也兩次秘訪北京,力圖促成首腦會談。曾幫安倍首個任期實現訪華的國家安全保障局局長谷內正太郎,7月也陪前首相福田康夫訪北京,晉見習近平,為實現「習安會」斡旋。安倍為向北京釋善意,放棄「戰敗日」參拜靖國神社。
 
日方動作頻頻,但瓶頸仍在兩國高層會面,是否預設條件或前提。中方提兩條件:要求日本承認釣魚島是有爭議領土,安倍任內不再參拜靖國神社。在亞太峰會召開前,如何達成妥協,對雙方都是考驗。
 
中日爭端在雙方操作和對峙下,已變成中日民粹主義對決。中國人到日本旅遊、買日本貨依舊,但對日本「深仇大恨」有增無減;日本民間對中國反感,也上升到歷史新高點,達八成以上。這種民間氛圍讓雙方政府讓步,都易引發國內政治危機。舉例言,北京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教授王占陽撰文,指日本已無可能再走軍國主義老路,和平主義深入人心,無意再侵略中國。結果遭南京軍區原副司令王洪光嚴厲批評,網民圍剿,被罵成「賣國賊」。這種學術討論空間狹窄化,或民粹主義情緒如劫持政府政策,絕非好事。
 
北京對「習安會」,其實可採新思維,從更寬廣歷史和未來發展,掌握中日關係的主動權。因為:一,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運作越南、菲律賓挑戰中國,並修正美日防衛指針,要求日本自衛隊在全球支援美軍,意在建立強大同盟,聯手扼制中國。
 
北京如主動經營日本,可軟化或弱化美日同盟,過度強硬反而給美國創造條件,甚至成日本發展核武的理由。
 
二,回顧歷史,日本是大亞洲主義(亞洲人團結起來抗拒歐洲列強)的倡導者,歷史上其右翼頭山滿、內田良平等人,及犬養毅等政界人士支持孫中山推翻滿清,再造中國,這是原因所在;即使伊藤博文也曾對光緒帝和康有為面授明治維新成功經驗,期待中國變法成功。但因中國太貧弱,導致日人狂妄自大,以為只有日本才能領導東亞,走入侵略鄰國歧途,終遭致二戰慘敗。今天中國崛起,改變東亞地緣政治格局,如能聯合日本和周邊國家,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讓亞洲人自己管理亞洲事務」,也是孫中山當年「神戶宣言」主張中日?手的理想。
 
三,百年來,中國從未掌握中日關係主導權,1972年中日建交,也是田中角榮主動。北京應主動掌握中日關係,在峰會駁斥安倍的錯誤史觀,提出雙方關係正常化的條件,既可爭取日本民心,更可贏得國際尊重,也符合中國作為亞太峰會東道主的領袖風範。
 
總之,北京似不必太拘泥「習安會」的前提,既握有主動權,實不宜放棄這個雙方都可下台階的良機。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