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獎 與全球經濟脫節否?
2014-10-25 13:19:37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2014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13日剛揭曉,法國學者提霍勒(Jean Tirole)得獎,是1999年以來首次由非美國籍學者得獎。評獎委員會表示,頒獎給提霍勒是因為他在「如何了解和監理由幾個大企業控制的行業」方面所做的貢獻。這是30多年來,諾貝爾經濟獎首次頒給監理研究領域,反映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監理議題逐漸受到學術界重視。
評獎委員會表示,提霍勒自80年代中期開始就為有關研究注入新生命,並發表一系列文章和書籍,為政府如何處理大型併購和財團如何制定有關政策處理企業壟斷的問題,建立一個基本體系,而涉及的行業包括電信業和銀行業。
事實上,在得獎人揭曉前,提霍勒雖然不是最熱門人選,但也列名最熱門名單中。主要原因是,諾貝爾經濟獎進入1990年代後,風向開始從重視「人」(學術大師)轉向重視「領域」的開拓。2011年頒給Lloyd Shapley與Alvin Roth,以表彰兩人對合作賽局(cooperative game)理論與實務分別做出重大貢獻。無獨有偶,同年的和平獎也頒給歐盟,反映解決歐洲債權風暴需要依賴合作。
而去年得獎者為法瑪(Eugene Fama)、韓森(Lars Peter Hansen)和席勒(Robert Shiller),以表彰其對股票、債券及其他資產價格長期趨勢預測的研究,也間接對人們醉心於資產價格的追逐提出警惕。今年頒給提霍勒,則更明顯表達瑞典皇家科學院對全球金融監理議題的重視與關切。
諾貝爾獎的風向如此,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對照全球局勢,今天歐洲仍陷於財政統合與否的爭議中,致使歐洲成為目前全球經濟成長最弱區域;而在資產價格議題上,絕大多數人只關心數日內的行情,有多少人會去理會三、五年後的變化呢?其中,席勒運用其「凱斯席勒房價指數」(S&P/Case-Shiller Home Prices Indices)提出警語,目前美國房地產已有過熱及泡沫現象,但美國房地產價格仍堅挺。
至於提霍勒全球金融監理議題,在幾次的20集團(G20)會議均是重要議題,只是現在失控者恐不只是全球金融業者,全球央行均有樣學樣,採取貨幣寬鬆(QE)政策,誰又能來規範政府行為呢?
無論如何,提霍勒獲獎,總算打破1999年以來美國學者壟斷諾貝爾經濟獎的局面。實際上,若要論法國當今最紅的經濟學家,非皮凱提(Thomas Piketty)莫屬,其《21世紀資本論》闡述全球所得分配惡化的原因,及因此可能導致資本主義覆滅。
皮凱提認為,過去300年間,資本累積是造成所得分配與財富分配快速惡化的主因。長期以來,全球資本報酬率大於經濟成長率,而經濟成長率是由資本報酬與勞動報酬的平均所組成,因此長期看,資本報酬率也會大於勞動報酬率。所以,持有資本者其累積財富的速度,就會高於沒有資本的人,且兩者間的差異會愈來愈大,終於造成現在全球各國家都呈現所得分配與財產分配不均,且愈來愈嚴重的現象。
因此皮凱提認為,應該對資本報酬率課徵稅,甚至對資本(包括財富)課徵持有稅,以平衡貧富差距現象。
但我們都知道,目前經濟學主流思維,是要解決資本報酬率長期大於經濟成長率的問題,並非把重心置於降低稅後資本報酬率,而是擺在提升經濟成長率,也因此許多成長理論,包括內生成長(技術進步、人力資本累積)、理性預期,甚至擴張性財政或貨幣理論,一直占據經濟學術的主流地位。
皮凱提的《21世紀資本論》非主流論述,有無可能獲得諾貝爾經濟獎呢?以過去經驗來看,諾貝爾經濟獎似乎對左派社會主義論點有所保留,但目前全球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卻也是事實,到底未來全球經濟可否透過經濟成長的提升而平衡貧富,還是真得面臨再一次泡沫破滅,才能拉近貧富差距?不僅驗證皮凱提的論述,也關係著資本主義的未來。
关键词: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