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價走跌 樂觀看待連環影響
2014-10-30 11:35:23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國際石油價格走勢引發各界關注,近日不斷有謠言,指美國與沙烏地阿拉伯聯手操縱油價,目的是要整垮俄羅斯經濟。但這種論點各方專家都不認同。油價下跌攸關各種物價的基礎性價格,近日跌至2010年12月以來新低點。以北海布侖特原油價格為例,今年6月初每桶還高達113美元,但周二(28日)降到85.83美元,跌幅超過兩成,跌勢又急又猛;國際原油這兩天交易,跌至80美元以下,周二才略反彈回升;各方預期,油價持續走跌的趨勢不會變,引起的連鎖效應各方都樂觀期待著。
石油輸出國家組織歐佩克(OPEC)宣稱,油價下跌主因是投機活動,因為8月投機者的淨多頭頭寸減少近一半。這種說法只對了一半,因為投機活動的變動還是會依據其背後的根本原因,對價格影響的推測來進行,因此深入了解其背後的根本原因更重要。
影響石油價格的因素很多,但根本上還是由需求和供給兩方面造成。需求面包括產業、科技、替代能源、氣候、投機等等,但短期間的變化比較有限;供給面包括OPEC決策、戰爭威脅、恐怖攻擊,短期間可以有重大變化。
這次石油價格走跌,一般認為是需求走緩、產油國增加生產和美國頁岩油增產等基本因素造成,形成的趨勢不會迅速改變;有人甚至認為,從2002年到2012年間油價持續上漲所造成的「遞延反應」,絕對不可能在短期間反轉這樣的趨勢。因此,可能讓油價下跌到每桶76至77美元,也就是美國和俄羅斯產油的成本價,才可能止跌。
油價下跌的原因馬上產生所謂「陰謀論」。英國「金融時報」認為,造成油價下跌的關鍵國家沙烏地阿拉伯,之所以放膽促跌,一是要抑制美國頁岩油的擴產、維持自己的市場占有率和影響力;二是要讓俄羅斯面對外匯減少、經濟發展受挫的困難。也有另一種說法,說包括伊朗、伊拉克和其他中東國家為了協助亞洲以中國為主的石油進口國家,擺脫趨緩的經濟,也可以為自己的石油出口穩定市場。
然而,陰謀論說法過於勉強,主要應還是對石油需求和供給的經濟性變化。供給方面,美國德州頁岩油產量擴張速度驚人,在過去三年從日產120萬桶擴張到目前日產300萬桶;這讓美國的石油產量達到日產900萬桶,逼近沙烏地阿拉伯的960萬桶水準,且預估在2015年,美國就可超越沙烏地阿拉伯而成為世界第一油產國。
需求方面,歐盟疲弱的經濟仍然不振,歐洲央行甚至已考慮購買公債來強化歐版的量化寬鬆(QE)政策。加上中國經濟成長放緩,有極大機會無法達成今年設定的成長7.5%目標;而日本經濟的傑出表現也逐漸退色,使亞洲和歐洲一樣,對石油需求量都停滯不前。上述供給面和兩大需求面的變化,都使石油價格基本上看跌,任何額外或短期的因素,都會成為油價下跌的導火線,將疲憊的「駱駝」壓垮。另外,美國量化寬鬆準備退場,必然和油價走向相反的美元,其持續上漲的結果,當然也成為油價下跌的激勵因素。
這些對石油進口國當然是好消息,特別是大量進口石油的亞洲國家。例如泰國石油淨進口額占國內生產毛額比率9.8%、韓國是8.1%、印度是6.9%、台灣是2.4%、菲律賓是2.1%,將都是重要的獲利國家;中國亦不例外。油價下跌意味著物價上漲壓力減緩,因此可採行較為寬鬆的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
大量進口石油的歐盟國家,當然也是主要受惠者,如果因此刺激經濟成長,應會回過頭來嘉惠亞洲國家對它的出口。由於美國還是石油進口國,國際油價走跌對它的淨效果,當然整體受益。油價從每桶110元跌至80元,美國人就已節省1600億元加油費,對刺激其他消費助益不小,但對幾個產油的州就不見得是好事,其經濟和就業都會受油價下跌抑制。
至於油價下跌後的受惠產業,當然是以石油作為主要投入品的產業,包括空運、海運等交通運輸業;而所有石化下游產業,當然也都會因成本下降而受惠。明顯的受害產業則是那些石油的替代能源產業,如天然氣等,石油價格下跌會連帶衝擊它們的價格。聰明的投資大眾當然也會因此而調整資產配置,但市場一般都會非常迅速地反映這種變動,動作夠快的投資者才能獲利。但即使是被動的消費者,當然也會因物價穩定或下跌,而最終在消費支出上受惠。
关键词: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