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期中選舉 牽動2016總統大選
2014-11-04 10:42:19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周二(4日)美國期中選舉即將投票。所有選前民調顯示,共和黨勝利在望。如能在參院贏得六席以上(目前共和黨參院占45席),將奪回參院控制權。歐巴馬總統最後兩年「跛鴨」任期中,聯邦行政、立法分屬兩黨,歐巴馬只能靠揮舞總統手中的否決權,打政治後衛防禦,阻擋國會的擠壓。
雖然民調看好期中選舉共和黨有六至七成勝算,但未到最後計票,仍可能出現意外。共和黨在前兩次選舉中,情勢都曾經頗佳,卻因激進的茶黨與溫和派內鬥,提名政策不當,功虧一簣,當贏而未贏。今年情形不同。歐巴馬政績乏善可陳,經濟、外交政策都不得人心,歐巴馬滿意率僅四成,民主黨候選人避之唯恐不及,只好強調本州的地方問題。
而共和黨相當團結,士氣高昂,主打全國性議題。從東岸到西岸,參議員選情激烈的州有八到十個。周二晚,預測共和黨是大勝或小勝,可從美東先揭曉的新罕布夏州(民主黨現任)、北卡羅萊那州(民主黨現任),和肯塔基州(共和黨現任參院少數黨領袖麥康納)三州看出端倪。如果共和黨候選人表現佳,共和黨應可席捲全國。否則,民主黨可少輸為贏。
美國全國選舉型態和選民結構其實相當穩定,呈現有跡可循的投票規律。四年一次的大選,約60%合格選民會投票;兩年一次的期中選舉,只有約40%選民投票。而期中選舉,掌握白宮的執政黨往往輸面大,而在野黨贏面多。100年來,執政黨只贏過三次期中選舉,分別是:1934年經濟大蕭條後、1998年共和黨彈劾柯林頓失敗後、2002年九一一事件後。顯示在野黨在期中選舉本就占有選民「喜新厭舊」的先天優勢。
尤其這次期中選舉參議員席位更如此。參議員任期六年,每次全國選舉改選三分之一。今年面臨改選的36位參議員是2008年當選。2008年歐巴馬聲望席捲全國,共和黨慘敗,輸掉總統和國會兩院,民主黨極不尋常贏得參院多達八席,奪得60席的關鍵多數,足以終止參院冗長辯論(filibuster),才順利通過「歐記健保」等傾向自由派的法案。
今年歐巴馬聲望很低,靠2008年歐巴馬「裙邊效應」當選的民主黨參議員們,雖有現任優勢,但面對選民反彈,情勢告急。例如愛阿華州和科羅拉多州民主黨參議員都陷入苦戰。愛阿華州是歐巴馬2008年打敗希拉蕊,奠定贏得民主黨總統提名的關鍵州;科羅拉多州則是當年民主黨舉行總統提名大會,歐巴馬逆向政治巔峰的所在州。但六年後,兩州都可能選出共和黨參議員,可見政治風水輪轉之無情。
更重要變化是,美國政治結構出現支持民主黨選民集合,容易贏得總統大選;而支持共和黨選民有利贏得國會選舉。今年期中選舉態勢顯著,較年長、白人、男性、政治傾向較保守的共和黨核心選民,投票意願很高。選情與2010年共和黨奪回眾議院相似,與2012總統大選差異甚大。民主黨向來倚重的少數族裔、年輕族群、女性選民投票意願較低。2012年民主黨摧票成效極見成效,超出預期,才保住參院多數。今年民主黨想要少輸為贏,就看能否再度展現摧票神功了。
2012年和2014年選舉顯示,美國選民結構變化,民主黨日益固化為「總統黨」,共和黨成為「國會黨」。對照目前希拉蕊‧柯林頓聲勢不墜,而共和黨選將誰會出線,態勢還不明。如果傑布‧布希殺出,柯林頓和布希兩大政治家族的爭戰,選情將分外精采。雖然時間還早,但人們迫不急待將焦點移轉至下任總統誰屬,加深歐巴馬被邊緣化的趨勢。
4日期中選舉結束次日,就是2016年總統大選的起跑日。美國陷入無休無止競選馬拉松,也成民主制度腐敗的重要病源。
除了參議院爭奪戰外,期中選舉其他重點,還有38州改選州長,173個中小型城市選舉市長,包括加州、德州、佛州等大州的州長選情,都牽動2016年總統選舉大局;歐巴馬是否成為歷來失去國會議席最多的總統;全美十餘位競選連任或參選聯邦眾議員的華裔候選人的勝敗,以及眾議院共和黨勝選席次多少,將影響國會運作和眾院議長貝納的領導效能。部分州的公民創制案,如大麻合法化、如何認定胎兒生命起始等,都具指標意義,所以這次期中選舉,不但美國選民關切,世界各國也都在拭目以待選舉的結果。
关键词:美國期中選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