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安會」冰冷凝重 中日關係未雨過天青

2014-11-12 12:40:40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1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晤。這是中日領土爭議關係緊張兩年半來,兩國領袖首次正式會晤。外界本期待,這是中日關係「破冰解凍」的開始。但從中日四點共識「字斟句酌」,到兩位領導人相敬如「冰」,說話語帶玄機,中國官媒、日本和國際媒體解讀都不樂觀。「習安會」勉強成局,但中日互信度很低,英國「每日電訊報」甚至稱這是「全世界最尷尬的首腦握手」「厭惡之情表現在兩個男人臉上」;但中日總算打開了交流大門。
 
有評論認為,只要見面,安倍就贏了,因為他向美國、黨內「親華派」和日本企業界都有了交代。日後發展,並非操在任何一方之手,何況兩位領導人都代表國家,背後都有民族主義情緒強烈的民眾,用放大鏡檢視兩人言行。
 
看大陸官媒報導,就充滿玄機。新華社發布「習安會」新聞,三大特別處讓外界議論,顯示安倍的「特殊待遇」。一,點明習近平是「應約」見安倍。意指日本多次主動提會晤要求,旁證習對日本的強勢高姿態。二,強調安倍是「來華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日本首相,但報導其他國家領導人沒這個附帶稱呼,弦外之音是安倍「搭APEC順風車」,才有機會被習接見。三,陪同會見者僅有國務委員楊潔篪,與習近平會晤俄、韓、星、馬、越、加等國領導人,有王滬寧、栗戰書、楊潔篪等人參加,顯示安倍的規格低於其他雙邊會晤,刻意「壓制」日本。
 
反觀日本媒體,報導態度一樣保留。共同社評論,由於安倍並不希望在釣島和參拜靖國神社問題讓步,日中幕後交涉實際上仍「充滿緊張感」。日本時事通訊社報導,自民黨總務會長二階俊博9日夜在日本電視節目說,日本應答應中國提出的「擱置爭議」建議。但很快遭安倍政府批駁,稱日中之間不存在應當擱置的問題。這些都說明,中日領導人冰冷握手和簡短25至30分鐘談話後,日後關係變數仍多。
 
儘管如此,中日代表7日會談達成的四點共識,不僅實現「習安會」,也有助東亞情勢緩和,它反而比習安會談話更具前瞻和延續性,值得申論。
 
共識聲明第一點,中日將從(過去42年)四個政治文件的各項原則和精神,繼續發展中日戰略互惠關係。意謂中日須從中國軍經力量快速崛起、超越日本成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日本擴大集體自衛權、美日再度修訂安保聯盟、中日競相援外與軍售等角度,重新詮釋彼此間的關係。
 
而東亞新戰略環境是美、中、日、韓、俄都在亞太地區軍備競賽,也競相軍售 (俄售中、中售巴基斯坦、美售日韓;俄售印、美售澳印馬台、日售澳印越菲、韓售菲)。經貿也呈現中國領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 與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 對壘局面。
 
軍經之外,美中在外交上拉幫結派,美國鞏固與盟國關係,拉攏越南、印度與印尼等新興夥伴。歐巴馬總統仍在亞洲極力推銷自由、民主、人權等傳統價值,安倍亦步亦趨在美國總統或中國領導人腳步後,推動「地球儀外交」,建構自己的「自由與民主之弧」。這些態勢多少框限了中日的融冰。
 
共識第二點,雙方未來將本著「正視歷史、面向未來」精神,克服兩國政治障礙。但對內容與範圍並未明言,參拜靖國神社、慰安婦、南京大屠殺、竄改歷史教科書等爭議,都難在共識中找到「解答」,隱藏的未爆彈未拆除。
 
共識第三點,雙方都體認釣島等東海海域存在「不同主張」,同意建立危機管控機制。這點比較有積極性,但「不同主張」內涵並未言明,刻意迴避「主權」字眼,躲避爭議目的就是為成就「習安會」。這種「機巧」設計,是一時的各取所需,但建立危機管控機制,或有助降低軍事摩擦風險。
 
共識第四點,兩國將利用各種多邊與雙邊渠道逐步重啟政治、外交和安全對話,努力構建政治互信。這是雙方的善意期待。根本上,中日紛爭部分根源在美國,日本是美國的盟國,中日想和好,核心問題是中美關係改善,迴避大國崛起的歷史魔咒。習近平同意會安倍,或許在表現主辦國的禮貌風度,中日關係想修好,關鍵須靠雙方本於四點共識,日後用心去經營。
 
关键词:中日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