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從G2超越美國 走向G1嗎?

2014-11-29 10:37:52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北京日前舉行「鳳凰財經高峰會」,中國發改委學委會秘書長張燕生以「中國世紀元年」來定位2014年;理由是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今年以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評估的國內生產毛額(GDP),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但他也指出,中國現代化有十個高峰要攀登,現在僅攀登了一個。
 
張秘書長的說法的確是有所本,國際貨幣基金確實有這樣的估計。然而,若以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評估看,2013年以購買力衡量的美國生產,卻以16.72兆(萬億)美元,顯著超越中國的13.39兆美元。準此,中國總生產要在2014年超越美國是不可能的。這項矛盾所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統計基礎,也就是要以美國的一籃子消費物品為評估基準,還是要以國際上一般消費物品為準。但可確定的是:中國的經濟生產要超過美國,確定會在這幾年內發生。
 
的確,中國近年的發展,特別是今年的表現,有許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亮點:11月中國舉辦「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非正式領袖會議,會中宣布和韓國完成自由貿易協定諮商,並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來支持「一帶一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所經過的海陸兩大通道)的發展、出資500億美元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並承諾在203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將達到高峰值,之後將逐年減少排放。
 
稍早在緬甸的東亞峰會上,中國宣布提供200億美元貸款給東南亞國家、捐助30億人民幣給東盟的不發達國家。幾乎是同時在澳洲舉辦的G20峰會中,除了和澳洲完成中澳自由貿易協定(FTA)的談判,也奪下了明年G20的主辦權。
 
中國企業在今年的表現也可圈可點:中國鐵建近日拿下奈及利亞120億美元的鐵路建設工程,還會有後續約40億美元的設備商機,是中國在海外取得的最大單一標案。五年前中國遠洋接手希臘比雷埃夫斯港時,面對的是罷工和寫著「中遠滾回家」的橫幅。但投入10億美元重新打造後,該港已成為地中海區最大、成長最快的港口之一。10月份,中國安邦保險以19.5億美元買下美國紐約著名的華爾道夫酒店。另外,中國的平安與復星,分別以2.6億英鎊及7.2億美元,收購倫敦勞合社大樓和第一大通曼哈頓廣場,在在說明中國大企業已在透過購併交流,逐步提升服務水平到國際水準。
 
然而,我們迄今看到的「中國崛起」,多半屬於「數量」的擴張;以「質量」來看,中國和先進國家間其實還有相當的差距。以經濟生產而言,雖然總量即將超越美國,但2013年的人均生產,美國還是以5萬2800美元(PPP)遠遠將中國9800美元拋在腦後(台灣也達到3萬9600美元),相距達五倍之多。因此,中國在「總量」上要由G2走上G1可能就在眼前,換言之,中國是可以在國際政經場域和美國平起平坐,甚至對周邊國家形成區域霸權;但若要在「質量」上登上高峰,那可就不是「最近的將來」即可看到的發展。若無數十年的光景,中國要趕上美國應該還沒有希望。
 
要趕上美國的「質量」,從經濟數據上看,似乎只要有相對較高的經濟成長率,就可趕上美國,這就要在「人均生產力」上向美國看齊。然而,人均生產力的提升要靠更高、更好的教育程度、社會福利、創新能力、契約執行、基礎設施、商業環境、經濟體制等等。中國在這些項目雖然也都在快速進步,但與先進國家卻還有非常大的差距;能否快速趕上的關鍵,可能還涉及政經制度:許多人相信,沒有一個充分民主自由的政治制度,經濟體制不可能足夠自由、開放、創新。
 
因此,在生產因素投入無法繼續增加時,就不會有技術進步和創新發展,當然也就不會有持續的高成長。這就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在1994年對東亞經濟的研究發現和預測,並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中獲得證實。
 
「一帶一路」是在中國和鄰國和平共榮的目標下,具有高瞻遠矚的可持續手段。但唯有在中國社會夠成熟大氣、夠民主自由之下,才能順利地由G2走向G1;否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有可能重蹈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覆轍。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