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選舉「變天」 台灣在蛻變中
2014-12-01 09:57:24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九合一地方選舉,國民黨一如所料,從台灣頭輸到台灣尾,是國民黨遷台以來地方選舉的最大挫敗。出乎意料的是,國民黨險些敗到六都全丟,僅保住新北市的執政權,而傳統藍營主導的新北市、新竹縣、南投縣勉強守住,都只是「慘勝」,連澎湖、金門離島都失守。台媒形容,這是國民黨面臨「徐蚌會戰」(淮海戰役)式大潰敗、大崩盤,幾乎快被台灣民眾趕進太平洋中!
選舉結果透露許多政治訊息,包括國民黨2016年總統大選很難看好;藍綠版圖地殼大變動後,台灣從南到北一片綠油油。「紐約時報」以「比預期還糟的敗選」,形容選舉對「親北京的馬英九」是場挫敗。而網路時代顛覆傳統的選戰,政治世家連戰、吳伯雄之子都落選,政黨組織、地方派系全面失靈,民調也因手機族增加,不再準確;社群網站興起,自主籌劃增強同性質選民群聚力量。台北市長柯文哲打著無黨籍旗號參選,和藍綠保持距離,似在嘗試打破藍綠藩籬「死結」,創造超越現有台灣政治框架的新世代政治模式……。這些對台灣民主政治和未來發展,未必都是負面的訊息。
這場選舉馬英九有如美國總統歐巴馬面對期中選舉一樣,是選民對馬英九的期中考試。如果說台灣選民過去「愛屋及烏」,因為喜歡馬英九而投票支持國民黨,國民黨「沾馬英九的光」;如今卻反轉過來,選民「厭屋及烏」,因為「賭爛」馬英九施政作風和政績,進而用選票唾棄和教訓國民黨,導致該黨面臨遷台以來最慘烈、最令人不忍卒睹的一場大敗仗!
國民黨大敗,絕非因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團隊或地方選將有高明的競選策略、多吸引人心的政策遠景。綠營除了守住基本盤,更善用選民對馬英九的失望不滿,大肆攻城掠地,造就創黨以來最輝煌的地方選舉戰果。民進黨執政縣市從原來的6縣市猛增至13縣市,人口數過半。自3月「太陽花學運」、毒油事件、餿水油事件,還有馬政府被扣上「親中」「與北京走得太近、太快」帽子,都成了「票房毒藥」。形容馬英九是民進黨勝利的「超級助選員」或許尖苛,但台灣政黨版圖劇變,馬英九是「首因」絕難逃避。
選舉後至少幾個面向最值留意。一,藍綠執政版圖重劃,直接影響2016年總統大選和立委改選。國民黨或寄望這次大敗,選民怨氣獲抒發,兩年後鐘擺能擺回有利國民黨一邊。但從台灣政治發展脈絡看,地方版圖大幅縮水後,往往出現骨牌效應,除非國民黨下猛藥出現大刀闊斧改革,挽回民心,還是馬英九領導下,出現「奇蹟」的可能性?
二、國民黨慘敗,馬英九穩不住大局,直接衝擊兩岸關係。英國廣播公司(BBC)評論,這場選舉無異是對馬英九與大陸親善關係的疑慮公投。台灣社會有類似香港「佔中」的民怨和疑慮情緒,無法向北京發洩就向國民黨發難,是北京須面對的嚴肅議題。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日前說,希望所有人都能認同「九二共識」,但台北市長當選人柯文哲就說,「不知九二共識的內容是什麼?」國民黨大敗後,遭外界質疑的大陸政策路線和步調多少面臨調整;「跛鴨」的馬英九如何再主導「衝刺」兩岸關係?北京也面對「國民黨影響力逐漸消失」的對台關係新形勢,台灣「傾獨」勢力擴張,對兩岸都構成嚴酷考驗。
三、選舉模式翻新,國民黨狂打藍綠牌,台北市重拾「中華民國牌」,這些「吃老本」的統獨模式不再管用。死忠深藍選民凋零,地方派系被都市化發展稀釋,而青中世代選民亦即網路世代與首投族更難掌握;國民黨經濟失策、所得分配失衡、12年國教政策搖擺,無法掌握中壯代與青年世代的心。連勝文慘敗給柯文哲23萬餘票,「權貴」和「傾中」正是兩項致命傷,一場無聲的社會變革正在成形。
四、標舉「白色力量」的柯文哲,雖採白、綠兩軍分進合擊,卻標榜超越藍綠。他採開創做法,既無競選班底,競選工作人員許多靠「海選」,未來市府團隊首長,有些也要民眾推薦海選;他限制競選募款金額,只求夠用,兼容藍綠有用的政見和人才,充滿「實驗性」。目前尚難評斷其執政成果,但「創新」和「素人從政」,是否能為藍綠糾葛不清的台灣政局,開創出跨越突破的新模式,值得注意。
关键词: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