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會綠大於藍 對兩岸是新挑戰
2014-12-02 10:45:11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九合一選舉最重要現象,應在公民社會意識的強化和顯現。這種意識超越藍綠政黨界限,擁有獨立判斷力,誰做不好,誰就下台,換人換黨執政成家常便飯。這種集體意識惡狠狠地給政績不佳的馬英九耳光,形成綠大於藍的台灣新政治版圖。島內外輿論咸認,這將對兩岸關係造成重大衝擊;但與其說北京面對民進黨崛起的挑戰,不如說台灣民智大開,公民社會彰顯,對中國認同和政經體制檢驗將更嚴苛,兩岸分合進退,台灣民眾隱約間有自己的取捨標準,已非北京、國民黨或民進黨所能任意左右。
國民黨大敗,敗在未掌握社會變遷和選民態度已變。即使統獨問題和維護中華民國,是台灣命運所繫,所有政經問題都難脫離這個核心主軸。但這次選舉凸顯的公民意識,很大程度脫離了藍綠認同:國民黨支持者不因政黨認同而「護短」,不再咬牙含淚投票給國民黨。所謂保衛中華民國、維護兩岸和平發展等訴求,不能再說服國民黨鐵票或中間選民,選民有自己的衡量標準和判斷;反之,民進黨基本教義派版圖未變,但借託對馬英九執政的不滿情緒,擴大了勢力版圖,創黨30餘年首次執政縣市長總數逾半,轄下總人口數也逾台灣半數,都遠遠超過藍營。
對民進黨而言,一舉跨越始終只維持約四成得票率的鴻溝,綠營不再是令中間或偏藍選民望而生惡的符號,對民進黨是重大突破;民進黨搭上公民社會崛起列車,蒙受選舉之利,但今後如何誠實面對「台獨」神主牌,台灣選民難被再矇拐騙,2016年大選將是重大考驗。
中國崛起成亞洲霸權的大形勢,大陸總體實力已遠超越台灣賴以自豪和生存的經貿優勢,使台灣民眾有集體受威脅感和危機感,多少拉近部分選民和民進黨的心理距離。另一方面,選民或有「工具性」設想,即認定如換黨執政,台灣也不可能實現台獨,最多只是維持現狀,兩岸繼續交流,不致危及台灣安全;如果還是做不好,四年一選的投票機制,確保民眾還有重作選擇的機會。很現實和務實的民主邏輯,將來政黨輪替可能類似日本,政權更替如走馬燈。
台灣公民社會跨越黨派、超越藍綠、甚至凌駕兩岸的思維,也是一種集體追求台灣更美好未來的願景,雖屬地方選舉,但投票行為卻隱約彰顯這種思維。這次選舉,並未見綠營有明顯「拒中」等主張,但「去中國化」意識隱然在選舉中發酵和發揮影響。這也是國際媒體評論指國民黨敗選是選民對馬英九中國親善路線公投的緣由。主流民意求變心切,想為台灣找尋走出低迷隧道口的那點曙光和希望,不在乎藍綠誰執政。矛盾的是,客觀上台灣前途須寄託在與大陸關係的良善結合與互補上,但綠大藍小的選舉結果,卻無異走上了相反方向!
選後兩岸大形勢大體可分幾方面探析。一,民進黨為尋求2016年贏得執政權,勢須有新思維,調整大陸政策。北京堅持民進黨不放棄「台獨黨綱」,共、民兩黨便難正式交往。但眼下民進黨是見機有利,更堅持台獨或隱獨路線;或隨勢而變,隨新公民意識從原來的一步走到底,是兩岸關係重大變數。對「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和中華民國的認同,是綠營的罩門;能過此關,兩岸反能豁然開朗,否則將陰雲密布,險機處處。
二、國民黨挫敗後,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兩岸服貿協議與自由經濟示範區等四大爭議法案,可能被擱淺。馬英九最後兩年主政,有無能量再強力推動這些攸關兩岸和台灣競爭力的大案,或留到2016年後再議,也在綠營杯葛或調整的一念之間。
三、北京面對台灣公民社會自主力量,將更難捉摸掌握,今後須與2300萬人打交道重於和藍綠兩黨交往。台灣「現狀」的地理阻隔、國際情勢和國防自衛武力等,都比香港「佔中」更複雜棘手千百倍。選舉結果對北京的震撼,應不亞於對國民黨的衝擊,顯示以經貿促統、對台讓利等策略有其局限性,都面臨改弦更張。
四、美國亞洲再平衡政策不會因「歐習會」友善而叫停。2016年台灣如再「變天」,民進黨再執政在美中間勢必大幅朝美國傾斜。「台灣牌」雖投美方所好,但牽動兩岸關係和東亞局勢,能否承受變局衝擊,直接制約各方採取的態度,台海可能再度風雲巨變。
关键词: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