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現象 國民黨面臨最大危機
2014-12-06 20:29:22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馬英九請辭黨主席,改組內閣,因應九合一選舉國民黨空前慘敗。但國民黨能否重振聲望,或從公眾視野隨著影響力下降而消失瓦解,終至結束這個創建「中華民國」的政黨100多年來坎坷的生命?在大刀闊斧興革或具威望能力的新中興領袖未出現前,外界有理由不看好國民黨。本報日前推出三篇系列社論,從各角度分析選舉結果,但還有些言猶未盡或須留意的新世代現象,在此續略作探討。
選後沉澱,幾個大議題浮現眼前。其一,民主國家選舉,經濟往往成主導選民抉擇的要素,台灣自不例外。執政者常關注「總體經濟」成長與否,但民眾顯然更關心「個體分配」的公平正義,台灣和美國美都出現相同情況。以總體經濟數據看,美國表現比歐日等先進國家好太多,但顯然民眾不埋單,歐巴馬和民主黨才在期中選舉大敗;同樣地,台灣整體經濟成長率雖低於過往,但認真計較的人不多,多數人反而更關注分配、實質薪資不漲及房價高不可攀等弱勢群體福祉和公平正義問題。
這種現象,近日訪台灣的國際知名財經學者,包括鑽石理論發明者哈佛管理學院教授波特(Michael Porter)、及當紅《21世紀資本論》作家皮凱提(Thomas Piketty),都百思不得其解。台灣經濟成長再低,15年來平均成長率近3.5%,不算差,但今天多數台灣薪資階層,實質薪資水準卻回到15年前。亦即,不談能否解決薪資凍漲,倘若連解釋都說不清,政府提再多自貿協定(FTA),民眾依然無感,對國民黨的不滿恐不會僅止於這次選舉,2016年總統大選仍會繼續算總帳,加深國民黨的危機。
其二,國民黨是否就此消沉,終致瓦解?從敗選後馬英九是否請辭黨主席反覆躊躇,幾位副主席步調不一,給外界權鬥為先、機巧私利至上,為2016年競選總統卡位等印象;行政院則先由閣揆下台負責,閣員總辭與否似因上位者猶豫,最後才總辭,有閣員誓言永不回頭,充滿怨懟。總體上,馬英九選後未脫「捨大就小」、保守猶疑,不敢不能大作為,外界根本難感受國民黨要大開大闔、突破格局,洗心革面,面對「政治大海嘯」災情的心志魄力。
知名政論家南方朔今年6月撰文,指國民黨如六都全敗或輸掉五都,黨內可能大革命,造成大變天,就是台灣民眾放棄國民黨的時候,如今應驗。他認為國民黨過去靠綿密社會控制、特權制度化、優惠軍公教和國營企業,未把台灣本土作認同對象,當社會變化人心改變,政權就難維繫;馬任內國民黨已千瘡百孔,大變局已到迸發時刻。
國民黨存亡多數民眾並不在乎。傳統支持者凋零,李登輝曾惡整國民黨,變選舉機器後,其政綱、形象都無法吸引青年世代,責任並非全在馬英九一人。「維持現狀、兩岸漸進發展」雖屬台灣眼前合理的策略,但在北京「大一統中國」和民進黨「尋求自主獨立」左右夾殺下,模糊的藝術變成隱晦曖昧,迷失方向,難討好各方。2016年如再敗,國民黨土崩瓦解並非完全不可能。
其三,第三勢力能否崛起。台北市的柯文哲旋風,為台灣社會黯淡摸索中提供一線曙光。但柯自稱「暗綠、墨綠」,意識形態上與民進黨契合。只是理念做法與現今民進黨人有別,認定他屬第三勢力,還有疑問。選民寄望他跨越藍綠,成台灣新寄託,但論斷柯文哲須待就職後施政長期表現,以及對兩岸關係的思維和實踐,才能綜合評判。台灣類似第三勢力現象過去曾出現,但都如曇花一現。民主先進國家往往兩大黨獨強,第三勢力難有空間,但超越藍綠、政黨停止惡鬥,理性問政、回應民心,確屬新世代選民的期待。
其四,權貴世家末日是否到來?連戰之子連勝文、吳伯雄之子吳志揚參選都鎩羽而歸,有人斷言「太子黨」、「官二代」時代終結。
實則,新北市很孚人望、極可能是2016年國民黨參選總統所寄的朱立倫,岳父是前台灣省議會議長高育仁,也有「官二代」色彩;地方縣市長、台北市和各地市議員,無論藍綠營,不下數十位當選人是「官或富二、三代」。換言之,只要有能力、落實經營草根基層,在「選票洗禮」篩選下,有選票就有職位,富、官二代不一定是票房毒藥,西方民主國家亦然。權貴世家的判別,民主社會的台灣,標準應不同於大陸專制體制。
关键词: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