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選舉典範變易 民進黨對上中共

2014-12-07 18:16:18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九合一地方選舉, 用政治學專業用語形容,是一次具有「典範變易」(paradigmshifting)意義的選舉。因為內外情境劇烈挑戰,人民潛存累積的強大不滿,突然釋放爆發,能量驚人,巨大變化有如地震、海嘯,打亂原有政治結構和選民投票行為,衝破固有相對穩定範式,使得眾多民調失靈,既有秩序東倒西歪。政治體系因而進入快速變化,方向不定,難以預測的重組整合階段。
 
馬英九成眾矢之的,首當其衝,國民黨也潰不成軍。民進黨在柯文哲「超越藍綠」口號掀起的「白色旋風」帶引下,躍登準執政黨地位。距2016年總統大選只剩14個月,馬英九似乎仍在打傳統「安定牌」,任命技術官僚毛治國接任行政院長,想死拖活賴地做完最後任期。這種苟延殘喘做法不會改變國民黨繼續崩塌,可能總統大選也失敗的命運,反而加深台灣焦躁不安氣氛。
 
上次台灣典範變易的民主選舉,發生於1977年五合一地方選舉。當時黨外勢力崛起,挑戰國民黨威權體制,引爆「中壢事件」,促成黨外運動成熟,開啟傳統威權轉向選舉主導的民主轉型。戰後出生的台灣青年世代長成,脫離1947年二二八事件恐懼陰影,敢於積極參與政治。當時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代表大中國意識形態,在島內逐漸難自圓其說,使地方選舉成釋放被壓抑政治情緒的突破口。
 
中壢事件催化黨外串連,到1979年高雄「美麗島事件」的兩年多期間,台灣政治呈現發高燒徵象,奠定後30年台灣藍綠對抗的基本格局。黨外美麗島和辯護律師世代,以及同期的國民黨本土「吹台青」藍營政治人物走上政治舞台。但當時台灣經濟轉型,從農業、加工出口到半導體代工轉型,都相當成功,且大陸剛從文革廢墟中重新站立,根本構不成威脅。美國雖中止與台灣外交關係,但沒有停止武器售台。台灣擁有有利外在環境,平順完成民主轉型。藉不斷舉行選舉,逐步提升台灣認同感和命運自主期待。
 
台灣政治一直沿著兩條軸線前進。一是東亞國際均勢的風雲變化,它不受國內政治影響。另一是台灣民眾希望掌握自己前途的「自決意識」。這兩條軸線平衡發展,最後總會發生衝撞。
 
這次九合一選舉的政治典範變易,也是30年後新世代台灣人自然形成。1947年二二八事件,到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台灣延續國共內戰,但弔詭的是台灣又成為美國保護下才能生存的政權。1977年中壢事件到1987年解嚴,1997年李登輝「戒急用忍」,20年間台灣本土自主意識日益壯大,但中國經濟也開始崛起,籠罩台灣的陰影逐漸難擺脫,台灣出現與大陸政治相剋、但經濟相生的難題。
 
陳水扁2000年意外上台,想走「新中間路線」失敗,轉而追求激進台獨而被美國嚴拒,貪腐無狀而全面失敗。馬英九因陳水扁失敗而大勝,但執政六年,竟大失民心,境況一如陳水扁。台灣社群運動、公民社會興起,網路世代風起雲湧,拋棄國民黨經濟競爭發展的理念,青年世代利用社交網絡,同儕傳播,追求「小確幸」自我夢想。選舉結果證明「太陽花學運」的意識主導這次選舉,也是台灣新世代自我認同的勝利。但如何拿捏好台灣與大陸關係的定位,始終是台灣人民逃脫不了的宿命。
 
壓倒性的台灣認同、政治上拒斥中國,和兩岸經濟發展趨勢的大矛盾,隨著國民黨崩潰,民進黨未來掌權而更突出。蔡英文即將訪美,爭取美國朝野支持理解民進黨的中國政策,外界期待「蔡英文2.0版」有不同思維。但民進黨如不接受「九二共識」(即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框架和原則,不知美國如何替民進黨傳話,說服北京,延續兩岸和平交往現狀?
 
這次選舉也把民進黨推上直接面對中國的火線,對民進黨和北京都是尷尬難處的燙手山芋。海峽上空烏雲逐漸再次聚攏,各方能需索妥協多少,但看手握籌碼多寡而定;台灣無論藍綠,如能在兩岸現行架構下延續現有政策,風險反而較小,但民進黨「台獨黨綱」面臨易轍壓力。反之,東亞戰略格局,可能讓美國鷹派見獵心喜,順勢將台灣納入暗抗中國陣營中。兩岸這場新博弈,雙方籌碼都變了,中國政軍經貿實力都增加,台灣自主民氣正旺。誰先發牌叫牌?誰將退讓妥協?後馬時代不到兩年內任何變化都值得留意。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