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難高成長‧中國全球第一有隱憂
2014-12-12 11:57:40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國際貨幣基金會(IMF)日昨公布數據,顯示中國今年國民生產總值(GDP)為17.6萬億(兆)美元,美國則是17.4兆美元,中國GDP正式超過美國,成為全球No.1,而美國則退居第二。
值得注意的是,IMF的數據,以購買力計算(所謂「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power parity,簡稱PPP),與一般加上貨幣匯率計算方法不同;PPP要點在於,只計算「商品和服務」的真正價值,譬如在北京星巴克售出一杯Venti Frappucino咖啡,與美國售出的一杯Venti Frappucino的計算值是相同的,沒有將貨幣匯率計算在內。由於計算方法不同,加上PPP還不普遍,所以IMF所說的「中國超越美國」,還不能成為世界公論,也不能平息經濟學家和其他國際經濟組織對兩國GDP差距的爭論。
不過,IMF報告也確實反映「誰是No.1」的爭論,中國人和美國人都關心這個問題,因為說到底,如果中國成為No.1,美國退居第二,將是一次「經濟大地震」。因為長期來說,經濟實力會影響政治和軍事力量,世界格局將隨之出現變化。
然則,中國的GDP真能超越美國?中國高速成長可持續多久?能永遠持續下去嗎?
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桑默斯(Larry Summers,前哈佛校長和前財政部長)和普里捷(Lant Pritchett)日前提出報告,對中國未來10年和20年GDP作分析,讓人認識各式各樣的中國GDP預測性質。以下是報告的一些重點:
第一,所有對中國未來GDP的預測,都屬推論性質。而用作推論的,是中國過去30多年高速成長,譬如1978至今,中國平均每年成長超過7%,又如2000年至2010年,中國成長率為9.7%。中國今年第三季成長率為7.3%,不少經濟學家推論,此數據可能成中國未來數年的「新常態」;IMF也預測,中國今年全年成長7.4%,未來數年會略為下降,2020年將降至6.3%。而事實上,過去高速成長,並不等於未來也可維持高速成長。
第二,經濟歷史顯示以下規律:任何高速成長國家,成長率必將在高速成長後回降;無論一個國家的經濟看來如何強勁,必然因不同因素,在高速成長後回降,譬如日本1991年回降前,經濟表現非常強勁,但之後的20年,增長率幾乎回降至接近零。
第三,歷史規律顯示,高速成長後的回降,將向著2%的全球長期平均成長率回降。從歷史驗證,幾乎沒有例外,日本1991年後的回降,就是例子;高速成長後,也向2%的平均率回降。
第四,如果中國未來20年成長率能維持9.7%,到2033年,中國GDP將增至51.1兆美元;即使未來20年成長率回降至2%,到2033年,中國的GDP只會增至11.2兆美元。兩者之間相差達40兆美元,也反映對中國未來GDP預測,可能出現巨大差異。
第五,經濟學家集中於分析中國有什麼潛力,以致未來可保持長期成長。同樣重要的是,任何預測中國未來GDP的研究都必須指出:為什麼中國可獨立、打破歷史規律,經歷32年高速成長後,仍可不回降,並繼續保持高成長?
不少研究指出,困擾中國未來成長的因素,譬如政府大力投資國企、低息而寬鬆的信貸、以及低成本勞動力等,這些過去賴以達到高成長的因素已改變,因而使中國高成長變得困難。
此外,還有兩項近期出現的因素:1.創造「金磚四國」(BRIC)一詞的高盛經濟師歐尼爾(Jim O’Neill)說,如果中國的都市化計畫,能吸納七成人口,將有力維持經濟高成長,因為農村人口變成都市人口,經濟生產力會大幅增加,但中國目前都市人口只占總人口五成。2.桑默斯指出,中國正進行經濟轉型,減少中央干預,增加市場化,並擴大內需,這種轉型通常都會導致成長率下降,第三季成長率僅7.3%,正是轉型的結果。
綜合而言,對中國未來成長率的爭論,並不會因IMF的報告而停止,反而會因中國經濟的放緩走勢,以及美國經濟加速擴張,而引發更多爭論和預測。
关键词:經濟難高成長